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内娱那些坐拥208万日薪的明星群体,又一次以“卖惨”姿态冲上热搜,试图收割大众同情。
可谁还记得当年《中国兄弟连》中那个眼神清亮、动作利落的“毛猴”?如今他已回到家乡,在街边小摊前挥动铁铲翻炒面条;
而曾在《抗日奇侠》里凭“铁头”一角色赢得万千观众喜爱的演员,近五年却几乎无戏可拍。
他的境遇令人震惊,直到张颂文在一次访谈中揭开行业冰山一角,才让人看清这背后残酷的现实……
![]()
从荧幕高光到烟火人间,实力派的生存落差
李嘉明这个名字,对于70后和80后而言并不陌生。
2007年播出的战争剧《中国兄弟连》,让他凭借“毛猴”一角走入大众视野——虽非领衔主演,但那份灵动与真实感深深烙印在观众记忆里。
随后参演的《抗日奇侠》更是将他推向人气高峰,“铁头”这个能徒手砸墙的角色不仅充满力量感,也让他收获大量粉丝。
![]()
然而他在直播中坦承,过去五年接到的影视邀约越来越少。
最艰难的是2022年,全年仅出演一部网络剧的小配角,所有戏份加起来不足两集时长。
房贷压力如影随形,家庭开支无法回避,长期没有收入只能选择回老家协助父母经营小吃生意。
他从不掩饰这段经历,面对镜头直言:“演员也是普通人,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
![]()
但视频发布后,评论区却出现各种声音。
有人冷嘲热讽:“明星就算落魄也能摆摊谋生,比普通打工人强多了。”这种言论实在令人愤慨。
李嘉明曾在采访中算过一笔账:小吃摊每天工作超过十二小时,扣除成本后净收入仅有两百多元,还不到他早年拍一集电视剧片酬的十分之一。
![]()
更关键的是,他从未放弃对表演的追求,即便在颠勺间隙仍坚持阅读剧本、默念台词。
他并非缺乏演技,也未曾懈怠职业操守。
为了诠释好“铁头”这一角色,他曾提前一个月跟随武术指导训练动作戏,双臂布满淤青也不曾退缩;
为贴近军人形象,他常年保持健身习惯,严格控制饮食与体脂率。
![]()
可在当下流量主导的选角机制中,这些努力被视为“多余”,他们被拒之门外,只能依靠街头烟火维持生活。
张颂文的“真话”,戳穿内娱的流量骗局
张颂文曾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讲出一段直击行业痛点的话语:
“现在许多剧组选角的第一步,是打开手机查看艺人的粉丝数量、带货转化率、热搜频率,唯独不去了解这个人是否具备表演能力,能否真正驾驭角色。”
![]()
事实上,内娱早已陷入一种“唯流量论”的畸形循环,演技被数据挤压,艺术创作让位于资本博弈。
就连张颂文本人,也曾深陷这一系统的边缘地带多年。
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他跑了十余年龙套,最困顿时一年只参与三场戏,总收入不足三千元。
![]()
为了活下去,他当过餐馆服务员,蹲守菜市场卖水果,甚至做过装修工搬运建材,但无论多苦,他始终没有停止研读剧本、观察人物。
他曾感慨:“我们那一代学表演的人,老师反复强调‘演技为王’。可如今资本信奉的是‘流量为王’,我们坚持的东西,在他们眼中成了过时的执念,这才是最令人心酸的地方。”
资本盲目追逐流量,早已酿成诸多惨痛教训。
![]()
近年来不少标榜“S级制作”的所谓大剧,最终沦为市场笑柄,投入巨资却口碑崩盘、收视惨淡。
例如2024年初上线的一部古装偶像剧,投资方豪掷四亿元,启用一位毫无表演经验的流量偶像担任男主角。
为配合其繁忙行程,全剧采用“抠图拍摄”模式,男女主对手戏全部依赖后期合成,台词由配音员完成,连基本的情绪流露都要靠眼药水与数字特效辅助。
![]()
结果一经播出,豆瓣评分跌至3.1分,实际播放量连预期目标的三分之一都未达到,投资方血本无归。
即便已有如此多失败案例,仍有制片方前赴后继地押注流量艺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有热度就不愁没人看”。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观众的审美意识正在觉醒。
![]()
在这种扭曲生态下,受损的不只是被埋没的实力派演员,还包括每一位付出时间与情感的观众。
流量终会退潮,演技才是底气
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来,内娱正悄然发生转变,“流量神话”正逐步瓦解。
《漫长的季节》中,范伟饰演的出租车司机王响,将一位父亲内心的隐忍、执着与悲怆刻画得入木三分。
那一幕对着远去火车嘶喊“往前看,别回头”的戏份,令无数人泪目。
![]()
这类作品的成功表明,观众不再轻易为包装精美的“花瓶”买单,而是用遥控器、票房数据和评分表达真实选择。
好在大众审美的回归正在推动行业风向调整。
越来越多制作方开始重视演员的专业素养,将“能否胜任角色”作为选角首要标准。
一些低成本、重内容、强表演的作品也开始崭露头角,赢得广泛关注。
李嘉明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转机——去年他参演了一部现实题材网剧,饰演一名退休老工人。
![]()
剧中面对子女争执时的无力感,回忆往昔岁月时的唏嘘神情,都被他演绎得细腻动人。
相关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传播量突破一亿次,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真正的演员该有的模样。”
在剧组庆功宴上,他动情说道:“我一直没怀疑过自己的道路,也没中断过对表演的热爱。现在终于体会到,只要还在演,观众就不会忘记你。这份认可,胜过一切荣誉。”
![]()
这正是演技派独有的韧性。他们或许因行业失衡而暂时沉寂,或许为生存低头走进市井烟火,但他们对表演的热情从未熄灭。
就像范伟,从春晚舞台的小品演员转型影视剧,用整整二十年证明自己不仅是喜剧符号,更是能够驾驭复杂人性的实力派影帝。
![]()
他们守护的不只是个人职业生涯,更是一种对表演艺术的敬畏之心,是影视行业的底线与希望所在。
结语
李嘉明靠双手劳动养活自己,这份尊严永远值得尊重。
愿未来的内娱多一些“演技派的春天”,少一些“流量泡沫”的喧嚣,这才是广大观众真正期待看到的景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