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超过20%,民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爆发式上升趋势。
按理说,医疗行业应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极具潜力的高增长领域,但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2025年上半年,平均每日近7家民营医院宣告停业,短短半年内累计关闭数量高达1247家,行业整体陷入深度调整期。
不仅民营机构面临生存危机,许多公立医院也开始通过合并重组实现资源整合,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边是日益攀升的健康需求,一边却是医疗机构成批退出市场的冷峻现实,这一矛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未来老百姓就医是否会变得更加昂贵?
![]()
长期以来,“以药养医”构成了我国医院运营的核心模式之一,药品销售被视为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此前政策规定,医疗机构可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收15%至20%作为零售价格,仅靠这一差价即可获得稳定收益。
有业内人士披露,某常用降压药物,医院采购成本为每盒8元,向患者出售时则标价约15元,利润空间接近翻倍。
![]()
然而自2017年起推行的医保制度改革,彻底改变了这一盈利路径。
其中关键举措——“药品零加成”政策正式实施后,医院不得再从药品销售中获取任何利润,卖药从此变为非营利性行为。
与此同时,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大幅压缩了药价,引发市场价格断崖式回落。
以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线药物恩替卡韦为例,集采前单片价格约为10元,集采后最低中标价仅为0.18元,降幅超过98%。
![]()
除了直接加价售药外,部分医疗机构还曾通过推荐高价辅助用药、进口药品等方式变相增收,甚至出现“轻症开贵药、常见病滥用药”的现象。
但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按病种分值付费”制度逐步落地,要求医院在固定医保额度内完成诊疗全过程。
![]()
例如阑尾炎手术,医保设定打包支付标准为8000元,若医院进行过度检查或使用高值耗材导致超支,超出费用需由院方自行承担。
这种控费机制对管理粗放、运营成本高的民营医院形成巨大压力。调查显示,在2025年倒闭的民营医院中,有45%明确指出医保支付改革是导致经营难以为继的重要因素。
![]()
传统“以药养医”模式被打破后,不少医院急于寻找新出路,却陷入了盲目扩张的发展误区。
2019年至2024年间,全国医院总数由3.4万家增至3.9万家,增幅达14.7%,其中民营医院占比从63%提升至68%。
大量新建民营医院无视区域实际医疗需求,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动辄建设百张以上床位,个别项目甚至规划500张床位。
![]()
然而这些扩建项目的床位利用率普遍偏低。浙江某县级市一家民营医院投入逾2亿元建成拥有300张床位的新院区,日均住院人数却不足50人。
该院每月人力与运维支出超过80万元,长期入不敷出,最终因现金流枯竭而被迫关门歇业。
![]()
除政策变化和经营失当外,持续走低的生育水平也对特定专科造成沉重打击,妇产科首当其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07,创下历史最低纪录。
陕西某民营医院因连续三个月每月分娩量不足10例,难以维持科室运转,最终只能选择关停妇产科以削减开支。
![]()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存在“夸大病情”“诱导消费”等乱象,频频引发公众质疑。
江苏某民营医院将普通妇科炎症诊断为“重度宫颈糜烂”,诱导患者接受价值两万多元的无效治疗。
此类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民营医疗系统的公信力,患者在就医选择时更加谨慎,倾向于信赖公立医院,进一步压缩了民营机构的市场份额。
![]()
此外,由于缺乏健全的职称晋升通道和长期职业发展平台,高水平医学人才持续流失。
统计表明,全国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中,仅有12%在民营医院执业,人才短缺直接制约了服务质量提升。
医疗水平停滞不前又加剧患者流失,形成“患者少—收入低—留不住医生—服务差—患者更少”的恶性循环。
![]()
尽管当前医疗行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寒冬,但这并非衰退的信号,而是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
整个体系正在摆脱过去“重营收、轻质量”的粗放发展模式,逐步回归“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为导向”的本质轨道。
![]()
公立医院之间的整合重组正是这场变革的关键体现。
2025年4月,洛阳市将具有百年历史的第一人民医院与第三人民医院实施全面整合,组建新的区域医疗中心。
![]()
此次合并成效显著:一方面,优质专科资源得以集中优化,如两院心血管科与眼科整合后,复杂疑难病症的治愈率提升了23%。
另一方面,检验中心、手术室等共用设施实现共享,设备整体使用率由原先的62%跃升至88%,有效降低了单位运营成本。
![]()
那么,在这一轮结构性调整过程中,普通民众未来的看病负担会不会加重?
答案是否定的。
![]()
短期内,部分地区可能因小型医疗机构关闭出现医疗服务供给短暂紧张的情况,但从长远来看,医疗支出将更加精准、合理且可控。
首先,截至2024年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已覆盖343种药品和95类医用耗材,累计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超4000亿元。
其次,公立医院整合后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减少了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
同时,医保按病种付费改革从制度层面遏制了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行为,推动费用结构趋于透明化和规范化。
![]()
更为关键的是,行业洗牌正在加速淘汰劣质机构。
那些依靠虚假宣传、过度诊疗牟利的医疗机构被淘汰出局,而坚持专业品质、注重服务体验的医院则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赢得发展空间。
这一“良币驱逐劣币”的净化过程,终将构建起一个“定价合理、服务优良、运行高效”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
归根结底,当前医疗行业的“寒冬”不是倒退,而是一场深层次的自我革新。
当医院不再依赖药品创收,当医疗资源告别无序扩张,当服务真正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最终获益的必然是广大普通患者。
未来的医疗成本或许不会变得极其低廉,但一定会朝着更加公平、公开、合理的方向迈进,而这正是本轮医疗体制改革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