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增强版曝光!四大关键进化,美媒高度关注,美六代机差远了?
哈喽诸位,今天小编带大家来聊聊歼36的二号机!懂行的军迷立刻捕捉到了多处关键变化:主起落架从纵列双轮改成并列双轮,分段襟副翼升级为整体式,楔形喷管换成二元推力矢量款,连进气道唇口都变了模样。
这些看似零散的调整,实则藏着这款战机从技术验证走向实战部署的核心逻辑,它到底完成了怎样的蜕变?
战斗机的起落架常被当成“不起眼的腿脚”,但歼36二号机的起落架改动,恰恰是最能体现任务定位转型的信号。
第一代歼36用的纵列双轮,在军迷圈曾引发“野战机动”的联想,可二号机为何突然换成主流的并列双轮?要理解这一变化,不妨看看苏34“鸭嘴兽”的案例,这款最大起飞重量45吨的战斗轰炸机,正是纵列双轮的典型代表。
![]()
为了适配宽阔的鸭嘴式机头,苏霍伊设计局放弃了传统布局,选择纵列双轮硬生生“挤”进有限空间。更关键的是,这种布局能在不平坦的前线跑道上形成连续承载轨道;
配合VKS-9钢材和VT-22钛合金打造的承重结构,让苏34能在受损机场起降,接地压力甚至和苏30相当,实现了与前线战机的机场共享。
显然歼36第一代选纵列双轮,核心是奔着极端战场部署去的,可这种设计的短板也很突出。所有着陆冲击集中在机身中线,结构重量蹭蹭往上涨,地面转向还不灵活。二号机换成并列双轮,绝非设计倒退,而是对全系统效能的重新评估。
并列双轮把载荷分散到机身两侧横梁,传力路径更合理,能实打实给机体“减重”,省下来的重量可不是小数,要么换成燃油提升作战半径,要么加装任务载荷增强威力。
![]()
更重要的是,并列双轮是重型战机的成熟方案,检查维护流程全标准化,战时能少折腾多出动。这背后更透着一种战略自信。
随着空军体系能力增强,咱们不再需要把“野战起降”当唯一王牌,而是能用跑道修复等手段主动保障,从被动适应战场变成主动塑造战场。
无尾布局的歼36,没有传统水平尾翼,机翼后缘的襟副翼就得身兼数职,既要当襟翼增升,又要当升降舵控俯仰,还得兼副翼管滚转。
可一号机的分段式襟副翼,为何在二号机上变成了整体式?答案藏在隐身与飞控的双重突破里。分段式襟副翼其实是“稳妥起步”的选择,就像B-2轰炸机的双W型后缘,靠多个分段控制面分工实现不同功能。
内侧短力臂的负责增升,外侧长力臂的负责滚转,就算一侧失效另一侧还能补位,飞控开发难度也低。但问题来了,分段之间的缝隙在雷达眼里就是“明晃晃的目标”,多套作动系统还会增加重量,对追求极致推重比的战机来说,每一斤多余重量都是性能损耗。第二代是整体式襟副翼,相当于给后缘做了一次“隐身整形”。大双三角翼带来的平直后缘,让整体设计成为可能,配合隐身密封材料和柔性导电蒙皮,连接缝的雷达反射能降到最低。
更惊艳的是飞控系统的升级:整体襟副翼不再是“分段干活”,而是和前缘襟翼、开裂式阻力舵、二元推力矢量喷管协同作战,通过精密算法合成纯俯仰、纯滚转力矩,彻底解决了无尾布局的控制耦合难题。
如果说襟副翼是“隐身升级”,那尾喷管从楔形换成二元推力矢量,就是“机动提效”的关键。第一代的楔形喷管,走的是YF-23的路子,靠15°斜切外罩和埋入式设计降阻隐身,下部小角度调节片只能提供基础矢量控制。
![]()
可六代机空战哪能只靠“隐身偷袭”?中远距和近距随时切换的复杂环境,需要的是“打不过还能绕”的超机动能力。
歼50验证的二元推力矢量技术,这下直接用到了歼36身上。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做的锯齿调节片,比钛合金轻37%,还能有效遮蔽发动机内部减少雷达反射。
红外隐身更是下了功夫:扁平喷口增大冷空气接触面积,引射通道主动吸入低温气流,再加上高压压气机引气的气膜冷却,能把喷流中心温度从1000℃以上降到600℃以下,让红外导弹难锁定。
![]()
最关键的是机动提升:二元推力矢量能在重心后方产生独立俯仰力矩,不管飞机是低速还是大迎角,只要发动机在转就能控姿态。
传统高难度机动会掉速度,可矢量喷管能直接改轨迹,做完动作还能保住能量。在六代机“战争迷雾”笼罩的战场,这种极端状态下的可控性,往往就是胜负手。
进气道是战斗机的“肺”,既要吸足气供发动机运转,又得藏好形不被雷达发现。歼36二号机唇口的变化,指向了一个更尖端的方案,从加莱特进气道升级为歼50验证过的三维内收缩进气道。
这可不是简单换个造型,而是为了解决六代机的核心矛盾:怎么在2-3马赫的宽速域里,同时满足隐身和气动要求?
![]()
先说说加莱特和DSI这两种“老熟人”的局限。加莱特靠双斜面形成斜激波,马赫1.5-2.0时效率很高,截面设计成平行四边形还能减反射,可附面层隔道和机身的交接线,就是天生的雷达散射源。
DSI进气道咱们用得很熟,鼓包能吹除99%附面层,还能减重300千克,可复杂的唇口和凸包还是会产生电磁散射,对六代机的全向隐身来说不够极致。
三维内收缩进气道就是破局之道。这种类似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没有隔道也没有鼓包,唇口是贴合机身的共形三角形,从根源上减少了散射源。
![]()
更绝的是它的“吸气”逻辑:前体用乘波体设计产生斜激波预压缩,气流进入后再经曲面压缩面平滑减速,相当于用无数个弱激波代替强激波,总压损失能控制在5%以内,还能避免附面层分离。
当然,这种设计的难度超乎想象。进气道唇口是共形曲线,发动机入口却是圆形,中间还要用S形管道隐身,整个曲面得做到“连续无突变”,必须靠5轴激光增材制造才能精准成型。
更厉害的是,沈飞可能还用上了等离子体技术解决高速下的附面层问题,就像苏联在马赫6气流中发现的,预电离能把激波阻力降40%,歼36靠阵列式等离子体激励器产生尾迹涡,能增强附面层稳定性,避免激波震荡。
把歼36二号机的改进串起来看,最让人振奋的不是某一个部件的升级,而是背后的技术协同能力。
歼50验证的三维内收缩进气道、二元推力矢量,短短时间就用到了歼36身上,这种跨型号的技术迁移,才是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
起落架减重换性能,襟副翼整合提隐身,进气道突破解困局,喷管升级强机动,这四大改进,每一个都踩着“隐身、机动、结构、后勤”的平衡点,把歼36从“解决有无”的验证机,变成了“追求全域优势”的作战平台。
值得关注的信号是美媒时刻关注中国动向,六代机有了增强版他们所谓的六代机F47、F45等战机直接被甩几条街,采用了推力矢量发动机,隐身能力达到新高度。
![]()
就像航空工程师常说的,原型机的每一处微调,都是无数次仿真和风洞试验的结果,而歼36的蜕变,正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缩影。
未来空战,拼的不是单一性能的极致,而是全系统的协同效能。歼36二号机的这些变化,恰恰说明咱们的设计团队早就想明白了这一点:隐身要够强,机动不打折,部署要灵活,后勤不费劲。
![]()
当这些优势聚在一架战机上,再加上跨型号的技术接力,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只会越走越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