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色向晚,冬意初现。木叶尽脱,天地归于素简;寒潮暗涌,人心趋向沉静。这是一年中将尽未尽之时,也是我们放下外在喧嚣,转向内心,积蓄精神能量的最佳光景。
本期,与您分享《非暴力沟通》《万历十五年》《活法》《谁在守望言论》四本书籍。
策略悦读会
![]()
![]()
读书感悟推荐
![]()
读书分享
![]()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
分享人:王一然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作为律师,我最初在樊登读书中了解到《非暴力沟通》,当时以为这仅是一本改善两性关系的读物。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探讨的是如何诚实表达自己、尊重倾听他人的沟通之道。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也让我在独处时更能与自己平和对话。
书中提出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为我提供了清晰的沟通框架。在律师工作中,我常需处理对立情绪。如今,我会先描述客观事实(观察),而非直接评判对方;接着表达自身感受(如“我感到担忧”);再说明背后的需求(如“因为我重视案件的顺利推进”);最后提出具体请求(如“希望你能在明天中午前补充这些材料”)。这套方法有效减少了沟通中的对抗性。
我特别受益于区分观察与评论的练习。过去,我容易使用“对方总是拖延”这类绝对化评价,现在则会说“这份文件比约定时间晚了两天提交”。这种表达更客观,更容易被对方接受,也有利于保持专业冷静。
此外,书中强调的倾听他人需求而非急于反驳,也让我在谈判和调解中更能把握对方核心关切,寻求共赢方案。非暴力沟通更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相处。当工作压力大时,我会运用四要素自我对话:“最近连续加班(观察),我感到疲惫和焦虑(感受),因为我需要休息和平衡(需要),我决定周末彻底放松(请求)。”这帮助我更好地管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沟通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评判对错到理解需求。它不仅改善了我的家庭关系和职业互动,更让我学会了以更平和、更有力的方式面对世界。作为法律从业者,我深感这种沟通智慧与法律所追求的公正与理性的精神内在相通。
![]()
读书分享
![]()
北京策略(广州)律师事务所
分享人:吴茂树
困于制度枷锁中的1587——再读《万历十五年》
初读《万历十五年》之际,目光往往为万历帝的怠于政事、张居正的功过是非、海瑞的刚正不阿所吸引,彼时以为1587年的悲欢离合不过是个人命运的偶然交汇。再度品读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方才惊悟,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实则是明朝制度困局的一个“切片”——以道德取代法律,以模糊取代精确,以惯性取代变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物,皆成为制度枷锁下的囚徒。
全书最令人感慨唏嘘的,是万历帝从“励精图治”到“消极怠政”的转变。
初登皇位之时,他曾勤勉地批阅奏章,跟随张居正研习经史,甚至亲自参与祭祀典礼。然而,当他试图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时,却被文官集团以“立嫡立长”的“祖制”牢牢牵制。文官们高举“道德”的大旗,实则维护着“礼治”所赋予的话语权——在明朝的制度逻辑中,“礼”是权力的根基,即便贵为皇帝,也需屈从于这套规则。万历帝的反抗最终归于徒劳,他以三十余年不上朝的消极姿态进行对抗,却终究未能打破制度的牢笼。这并非帝王的任性之举,而是皇权在文官集团与“道德制度”的双重束缚下的无奈与无力。
张居正的悲剧,乃是改革者与制度惯性的激烈碰撞。
他推行考成法,以“量化考核”来约束官员;推行一条鞭法,将繁杂的赋税简化为白银缴纳,试图为明朝注入“数目字管理”的活力。然而,这套触及文官集团核心利益的改革举措,从一开始便注定充满艰难险阻。明朝官员俸禄微薄,“灰色收入”早已成为制度默许的潜规则,张居正的“透明化”改革,实际上断绝了多数人的财路。他生前依靠皇权支撑改革,死后立刻遭到文官集团的反攻倒算——家产被查抄,爵位被削夺,改革措施尽数废止。这并非张居正个人能力不足,而是明朝制度早已与“效率”“精确”背道而驰,任何触及根本的变革,都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联手扼杀。
海瑞与戚继光的困境,更印证了“制度比人强”这一残酷的现实。
海瑞以“清官”之名流传于世,他严格依照《大明律》断案,甚至要求退休首辅徐阶退还侵占的田产,试图以个人道德来扭转官场的贪腐之风。然而,在“道德为表、利益为里”的制度环境中,他的刚正不阿成为“异类”——文官们表面上称赞他的品行,实则将他排挤到无实权的闲职,使得他的改革主张沦为一纸空谈。
戚继光则试图在军事领域寻求突破,他训练戚家军、创立鸳鸯阵,凭借严明的纪律与精妙的战术平定倭寇,却不得不向张居正行贿以获取军费支持。明朝“重文轻武”的制度,使得军事依附于文官体系,即便有戚继光这样的将才,也终究难逃“张居正倒台,戚家军瓦解”的命运。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李贽的思想挣扎。
他批判儒家“假道学”,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试图打破思想的禁锢,却既不被官方所接纳(以“异端”之名被逮捕),也不被民间所理解(弟子曲解其学说以谋取私利)。最终,他在狱中自刎,用生命印证了明朝思想领域的封闭——制度不仅束缚了权力与军事,更禁锢了人的精神,任何突破传统的思考,都会被视为“洪水猛兽”。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审视。
1587年的平静之下,早已埋下了明朝灭亡的伏笔:当一个王朝以道德取代法律、以模糊取代精确、以惯性取代变革时,即便没有万历帝的怠政、张居正的改革失败,也会有其他问题将其拖入深渊。
重读此书,不再为人物的命运而叹息,而是看清了制度的分量——良好的制度能够让平凡之人遵守规矩,而恶劣的制度却能让有识之士举步维艰。这或许就是《万历十五年》超越一般历史书籍的价值所在:它让我们明白,相较于批判个人,审视制度的漏洞,才是读懂历史、面向未来的关键所在。
![]()
读书分享
北京策略(南京)律师事务所
分享人:张婧
读《活法》有感
以前听过稻盛和夫,但从未深入了解过。近段时间从不少人口中听到稻盛和夫的理念,便想着一定要读一读。这位在企业家群体中深受赞誉的管理者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呢?
在法律人的视角中,或许更多关注的是术与器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制定诉讼策略。而稻盛和夫所强调的,则是道的层面,关注“心法”。
当我研究股权激励的时候,我意识到股权激励仅仅是一个工具,未必能自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股权激励想要奏效,必须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实施,那么除此之外呢?在逻辑层面,股权激励是必须与企业战略目标挂钩的,但除了客观的硬指标,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底层文化的东西?
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七个关键:稻盛和夫经营问答》一书中,稻盛和夫强调要把员工当经营伙伴、要向员工阐述工作的意义、揭示高目标、明确企业的使命、不断讲述哲学、提升自己的心性……当我看到这些观点的时候,不由得一喜,因为这些关键指向的是企业的核心文化、企业的战略,这就使得自己的初步推断有了强有力的背书,经典确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如果前面这本书具体讲了稻盛和夫如何去做,《活法》这本书则侧重于原理的阐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法》告诉我们,是不断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这位将企业经营目的确定为“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企业家,以其至善之心创办了京瓷和DDI,并在近80岁时接管破产的日航,一年时间扭亏为盈,创造高额利润,这一切都与他重视员工的思想、怀有利他之心密切相关。
如果人生是棵大树,树根很重要,而树魂在树根,我们有什么样的灵魂,决定了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也决定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产品。
《活法》这本书也让我对于“愿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联想到一个词——“想象力”。《活法》中一再强调,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必须有持续强烈的愿望,我们的脑海中对于想要实现的理想状态要有一幅彩色画,要做出“会划破手的”完美无缺的产品。他说:“事先能够清晰地看到的事物,最后一定能以“完美无缺”的状态出现。相反,事先形象模糊的事物,即使做出来,也达不到‘完美无缺’”。
《活法》中也强调我们要“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既要抵挡那些质疑的声音,也要谨慎地规划、坚定地实施。
![]()
读书分享
北京策略(南京)律师事务所
分享人:朱雪
读《谁在守望言论》有感
合上凯斯·桑斯坦的《谁在守望言论》,我感受到的并非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是一种深刻的警醒。这本书写于互联网方兴未艾之时,却如同一部精准的预言,为我们这个被社交媒体和算法主导的时代,提供了一面照见自身困境的镜子。它彻底动摇了我曾经对“言论自由”那种天真而浪漫的想象。
在阅读之前,我和许多人一样,是“思想市场”理论的朴素信徒。我坚信,只要拆除所有栅栏,让所有声音在广场上自由呐喊,真理终将凭借其光芒胜出。然而,桑斯坦犀利地指出,这个美好的假设建立在一个虚构的“理性人”基础上。现实中,我们并非无所不知、冷静权衡的法官,而是“认知的吝啬鬼”,我们习惯于待在自己感到舒适的“信息茧房”里,只听自己想听的,只看自己认同的。算法推荐,本应是技术带来的便利,却成了编织这个茧房最高效的机器,它让我们在信息的海洋里,只游弋于自己熟悉的水域。
于是,我们看到了桑斯坦所预言的“群体极化”在今日成为常态。在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上,志同道合的群体在相互激荡中不断走向极端,不同阵营之间筑起高墙,对话沦为攻讦,共识变得遥不可及。我们手握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却仿佛置身于无数个平行的莫比乌斯环中——循环往复,永无交集。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只有自由而缺乏“多样性”的言论环境,非但不能通向真理,反而可能引向社会的碎片化与理性的崩塌。
这正是桑斯坦全书的核心叩问:“谁在守望言论?”如果我们放弃守望,以为“自由放任”就是终极答案,那么最终接管这个世界的,将不是理性与真理,而是商业平台的算法、是我们自身的认知偏见、是肆意横流的情绪与仇恨。这种“无人守望”的状态,其结果可能比有意识的规制更为可怕。桑斯坦的答案,并非回到由政府充当“官僚守望者”的老路,那无疑是饮鸩止渴。他提出的“民主审议”模式,是一种更复杂、也更需要智慧的道路——即通过精心设计的公共政策、技术架构和公民意识,主动去“助推”一个多元、健康的言论生态。
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们不能再将“言论自由”视为一劳永逸的权利宣言,而应将其理解为一个需要持续建设和维护的公共领域。这意味着:
作为平台,有责任在个性化推荐中引入“不悦的异质声音”,打破回声壁,扮演现代社会的“公共广场”;
作为公民,我们需要一份主动的自觉,去跨出茧房,有意识地关注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有理有据的声音,将“接触不同”视为一种公民责任;
作为社会,我们需要支持和建设那些能够提供共享经验、促进理性对话的公共媒体和论坛,它们是防止社会原子化的最后纽带。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使命,不再是简单地争取“说话的权利”,而是在喧嚣的众声中,学习如何共同重建一座现代的“巴别塔”——这不是为了通向天国,而是为了让我们彼此之间,能够重新听懂对方的语言,能够重新坐在一起,解决我们共同的难题。
《谁在守望言论》最终将责任交还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手中。它告诉我们,守望言论的,不能是任何单一的权威,而应是一个由觉醒的公民、负责任的技术和保障底线的法律共同构成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这条路充满挑战,但它是我们在数字时代的宿命,也是我们通往一个更健康社会的唯一可能路径。
书籍,是思想的壁炉,是心灵的暖居。
当窗外风声渐起,我们可以在书页间寻得一处避风港,在深刻的对话与自我梳理中,为自己点燃一簇不灭的精神火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