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发布2025年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申报方向指引,明确涵盖智慧大通道建设、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运输融合发展、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低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基础大模型创新突破、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市场建设、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等16大类共52项试点方向。
智慧交通物流相关内容主要聚焦于推进智慧大通道建设、推动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新型物流集成商、推动铁路货物运输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智慧港口升级、加快交通运输基础大模型创新突破等方向。
一、交通基础设施更新提质
包括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四化”同步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养护新模式、农村公路精准更新改造、水运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推进铁路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研究建设高速磁浮系统。
二、推进智慧大通道建设
包括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普通国省道交通调查能力全面提升、探索大通道货车自动驾驶技术、推动公路自由流收费。
三、推进现代化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包括提升公路出行服务品质和管理能力、实施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工程、优化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四、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15.推动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主要内容:以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载体,准确把握城市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定位,注重软硬结合、新建和存量设施更新结合,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谋划枢纽港站体系、集疏运体系、内联体系、外接体系“四个体系”建设。优化枢纽港站布局、结构和功能,完善枢纽港站集疏运体系,强化枢纽港站间互联互通,增强枢纽城市对外联通水平,提升枢纽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责任单位:部综合规划司。
16.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
主要内容:优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机制,增强部门间协同联动,推动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行。注重存量设施优化利用,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各方式功能系统集成。综合客运枢纽实现跨方式一体化运行。综合货运枢纽实现高效多式联运,因地制宜增强转运、口岸、保税、邮政快递功能,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供应链组织中心。
责任单位:部综合规划司。
17.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主要内容: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与港区后方堆场紧密衔接;推动高等级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与铁路货站连接,便捷接入国省干线;推动轨道交通接入机场,实现高铁货运、航班、机场装卸作业精准对接;推动机场空侧、陆侧之间通过专用通道实现便捷衔接;提升货运装备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强化邮政快递枢纽、城郊大仓基地、应急物资转运中心的支持和覆盖。二是推进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推动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应用全程“一单制”“一箱制”联运服务;依托综合货运枢纽提供优质的全程联运方案,开展冷链等专业化多式联运业务;推动建立健全多式联运标准和规则。三是建立健全一体化运营机制。推动市场主体强化合作,加快跨区域网络化布局和协同化运营;推动枢纽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深度融入供应链;加强物流服务集成商培育;推动枢纽企业与境外枢纽港站、海外仓以及国际物流企业深化合作,畅通国际物流服务链条。
责任单位:部综合规划司、运输服务司。
五、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18.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
主要内容:一是推进联程运输“一票制”。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数据共享;拓展“一票制”产品服务,打造综合性、一站式、一体化联运客票服务平台,推动“一次购票、一次支付、一证(码)通行”。二是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动多式联运信息开放共享,推进多式联运标准化单证应用,培育一批具有跨方式运营、一体化运作、全流程服务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创新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模式。三是推进集装箱运输“一箱制”。探索集装箱循环共用、联合调拨,完善集装箱多式联运相关货物积载、交接等作业规范,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全程智能化管理,完善提箱、还箱、验箱、洗箱、修箱等作业流程和服务规则,加快推广集装箱运输“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一箱制”服务模式。
责任单位:部运输服务司。
19.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新型物流集成商。
主要内容:引导支持交通物流企业与制造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设施衔接、流程再造、标准互通、信息共享,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供应链集成、跨方式资源整合、国内国际贯通联动的新型物流集成商。支持传统交通物流企业做强做精做专,着力培养一批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型、综合型物流企业。
责任单位:部运输服务司。
20.推动铁路货物运输体制机制创新。
主要内容:从市场化角度,探索解决铁路货运有关问题的思路举措,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借鉴海运提单实践经验,探索开展国内、国际铁路运单物权化的实施路径。探索铁路运单物权化的质押融资、背书转让、凭单控货等功能。
责任单位:国家铁路局运输监督管理司。
六、推动内河水运体系联通与航运高质量发展
21.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建设。
主要内容:一是优化大通道。以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等跨区域水运大通道为重点,增强航道通过能力及韧性,加快沿线船闸扩能,提升内河水运大通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扩大水运主通道服务辐射范围。二是畅通航道网。以长三角、珠三角航道为重点,加快打造长三角航道网河海联运集装箱通道,优化海港集疏运结构,推动长三角、珠三角航道网内畅外联,提升航道网互联互通水平。三是打通关键性堵点卡点。攻坚国家高等级航道达标畅通,破解局部拥堵和区间段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探索国家高等级航道联通工程建设与水利、环保等要素保障的协同。
责任单位:部综合规划司。
22.长三角、珠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主要内容:提升港航企业全程物流组织能力,提升内河联运组织效能,发展内河水运网络货运平台,创新船队船组运输模式,提升交旅融合服务品质,打造内河绿色航线,建设智慧航道和智慧港口,发展内河智能航运,创新水运建设投融资模式,推动短支航道“通港达园”,推动港航建设管理协同,创新港口作业安全管理,提升水上服务区服务水平。
责任单位:部水运局。
23.内河航运自动化船队建设。
主要内容:围绕航运高质量发展,加速智能航运产业化应用,实现提升航行安全、降低船员劳动强度、提升作业效率等目标,聚焦长江干线、京杭运河、平陆运河等典型水域场景,攻克绿色、智能、韧性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关键技术,采用“船—岸—云”协同架构,突破内河水域船舶自主航行、船舶编队航行、船岸协同智能化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内河货运船舶自动驾驶编队航行试验应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责任单位:部科技司。
七、推进交通运输融合发展
包括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交通运输与邮政融合发展。
八、推动智慧港口建设
包括港口功能智慧化提升和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港口领域示范应用。
27.港口功能智慧化提升。
主要内容:聚焦已建港口基础设施功能优化,通过智慧赋能,实施码头、堆场、集疏运等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运输服务、安全防控、能耗管控等方面的智慧化改造提升,推动港口岸线集约高效利用,优化提升港口枢纽综合服务能级。
责任单位:部综合规划司。
28.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港口领域示范应用。
主要内容:应用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推动以港口为主要节点的物流体系智慧化水平整体提升,强化港口的综合枢纽作用和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港口与船舶、铁路等外部物流环节一体化协同发展。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港口生产运营保障、风险防控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打造“人工智能+港口”,引领智慧港口高质量发展。发挥港口存量资源使用效能,加快港口码头改建扩建,推动港口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部水运局。
九、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29.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政策机制创新。
主要内容:建立行业碳排放双控制度,加强碳减排能力建设,完善能耗统计和碳排放核算体系,制定港口、枢纽等碳排放核算指南,出台交通运输碳足迹核算规则,健全交通运输参与碳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碳金融等市场机制,分领域分区域推进交通运输碳排放梯次达峰,推进部分省份率先达峰。
责任单位:部综合规划司。
30.绿色交通运输装备大规模研发应用更新。
主要内容: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作业机械设备、港内运输车辆等。推广运输装备节能措施和应用汽车绿色维修技术。在运输船舶、公务船和港作船领域推进电池动力、甲醇、氢燃料电池等船舶建造及使用,充(换)电和加注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液化天然气船规模化应用和沿海加注能力建设,以及节能船型开发及推广应用。
责任单位:部综合规划司。
31.推动电动重卡充换电设施建设。
主要内容:开展重卡换电和大功率超充试点建设,建成一批跨区域新能源重卡运输廊道。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出入口等区域,建设新能源重卡充电站(快充站、超充站)、换电站、加氢站、储能/光储充一体化设施,形成公路综合补能基础设施网络。推进重卡换电电池银行、新能源重卡综合补能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出台新能源重卡碳足迹核算、认证技术标准,加强新能源重卡碳减排方法学开发,不断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类。
责任单位:部综合规划司、运输服务司。
32.推进铁路绿色低碳发展。
主要内容: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数智化、轻量化、环保型铁路设施设备及技术的推广运用。推动参建单位在铁路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科研攻关、改进施工工艺等方法,进一步贯彻铁路绿色发展理念。
责任单位: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
十、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能力
打造优质安全耐久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公路重大灾害智能管控处置、提升公路安全韧性水平、高质量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铁路工程。
十一、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建设
包括构建海事船检联管共治工作机制、智能航运监管体系建设、无人智能救捞装备与远洋深海极地救捞装备研究应用。
十二、促进低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包括低空交通运输应用场景高质量培育、低空交通运输规划编制、“行业+地方”通航载人飞行联合监管。
十三、加快交通运输基础大模型创新突破
包括打造综合交通运输基础大模型应用体系、省级“民航气象+地方交通气象”联合数据共享、加快交通运输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邮政业人工智能、寄递安全科技平台培育。
十四、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即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十五、交通运输综合执法
包括推动交通运输基层执法监管提质增效和探索“数智一体化”执法新模式。
来源:交通运输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