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经济加速向数字化转型,智能云作为 “算力底座”,能完美适配数字经济中数据爆炸式增长的需求,成为其中增长最快的板块,也是头部厂商和国家争夺的焦点。放眼全球,国外的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等厂商目前仍占据主导,国内市场,百度云、阿里云、华为云、甲骨文云等也在细分领域快速追赶。
在近日的公开发言中,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ACG)负责人沈抖也表示,将坚定长期布局,为企业内化AI能力提供强大、低成本AI算力支撑。
其中「智能」二字的重要性被沈抖多次提及。然而使用智能云5年的小企业主张云京却告诉我们,“云”要慎用,并讲述了11月4日的惊魂一夜:凌晨后台显示250KB的下载流量被收费超2000万元,且账单状态标注为 “已确认”,立马连夜咨询。
张云京发现不少同行的后台都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账单:有站长被显示欠费4516万余元,还收到了服务停机、数据15天后将删除的提醒;有用户遇到 170.05KB外网流量被标价超600万元、7.19MB流量扣费9万余元等情况,甚至有用户账户显示欠费金额高达1亿元。
![]()
面对集中出现的问题,百度智能云很快发布公告给出解释,称此次异常是由于财务系统上线导致的,同时说明异常账单数据正在整理恢复中。后续不少用户反馈,异常账单已得到修正,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尽管这次突发事件官方处理很快,还是引发了张云京对云服务计费系统的担忧,毕竟对于小公司来说,可能真的经不起这样的意外。
另有观点指出,此次异常金额过于离谱才容易被发现,若只是小幅度扣费,普通用户很难察觉,这也暴露了百度智能云在财务计费系统的测试、校验环节存在明显的管理和技术漏洞。
云产品的确是提升工作效率的神器,但若不能确保数据安全性,也容易成为泄密“高发地”,再次为云厂商和用户们敲响警钟。
狂飙的丰收「云」
国内布局智能云的厂商主要分互联网厂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和运营商厂商(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两个阵营。
互联网梯队中,腾讯算是比较早布局的,在1999-2010年,依托QQ、QQ空间等产品的运维需求积累云技术经验,形成雏形。2010年正式对外提供CDN等云服务,2013年面向全社会开放并上线云安全等核心服务,2014年成立云计算有限公司,按下加速键。
阿里在马云的坚持下,2009年成立阿里云,开启自主研发分布式操作系统 “飞天”,2018年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开启了云与智能化能力的融合。
华为在2011年成立云服务部门,2015年开始面向企业级市场,推出弹性云服务器、对象存储等基础云产品,2017年正式成立华为云,全面进军公有云市场。
对于百度智能云,行业人常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来表述,就是说其内部立项时间甚至早于阿里云、腾讯云,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持续投入。
不以早晚论英雄,在外部看来,百度云或始于2012年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发表的《云端有你 创享未来》的主题演讲,宣布开放云存储、大数据智能、云计算在内的核心云动力,为开发者降本增效。紧接着2015年,百度开放云正式对外开放运营(即百度智能云前身),初步形成 “云智一体” 的雏形。2016年,开始正式发力,2019年将“百度云”全面升级为“百度智能云”,并一口气发布了14款新品。
而百度智能云真正被提升到战略高度,时间轮还要拉到至2022年5月。那时的沈抖领到他进入百度的第二大重要KPI——执掌百度智能云。而在此之前,外界对他更多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对于百度搜索业务“X+Y”的框架制定上。
由于广告业务增长日显疲态,在百度内部,也试图冲破原有的搜索天花板,将智能云业务当做“第二增长曲线”之一。
此后,恰逢AI爆发并进入快速扩张期,百度以"AI原生"确立独特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开辟出一条差异化道路。
百度智能云的成绩也相当亮眼,2025年财报显示,百度AI新业务(涵盖云服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6%,其中智能云收入同比增长27%至65亿元。
官方多次援引IDC数据,认定百度智能云以24.6%的整体市场份额连续六年蝉联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榜首。值得注意的是,此份报告显示,阿里云也以相同的市场份额并列该市场第一。
低价与生态两座大山
狂飙的繁荣表象背后,百度智能云并没有真正打破“AI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在整体业务结构中占比仍相对较小,难跨低价与生态两座大山,无法快速承担起支撑百度整体业绩的重任。
将智能云的业务拆解成IaaS(基础算力存储层)、PaaS(平台工具层)、MaaS(模型应用层)三大板块来看,由于国内中小企业数字化优先解决基础IT需求,因此IaaS作为云服务的底层基础设施,才是国内云市场的收入主力。
在IDC的2024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排名中,阿里云以26%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华为云市场份额为13.4%,腾讯云8.1%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而百度智能云未进入前五。这是因为百度智能云业务的业务核心更多集中在PaaS+SaaS层,也就是云计算的上层——AI技术最能发挥优势的层面。
Omdia发布的《中国AI云市场,1H25》报告以 “IaaS+PaaS+MaaS” 全链条收入为统计口径,同样明确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前五大厂商的排名,具体排名及对应份额如下:阿里云(35.8%)、火山引擎(14.8%)、华为云(13.1)、腾讯云(7%)、百度云(6%),说明百度云可能还没达到国内一流厂商的地位。
因为百度智能云高速增长的利器,其实是低价。一方面,上架的第三方模型价格大幅低于官方价,2025年其在千帆平台上架DeepSeek - R1和DeepSeek - V3时,前者价格仅为官方刊例价的 5折,后者更是低至3折。另一方面,自研千帆大模型系列价格击穿行业底线,2025年双十一期间,千帆大模型1亿Tokens仅需20元起。今年年初,百度宣布文心一言大模型也全部免费了,去年还有网友做过对比,在RDS MySQL、Redis云数据库产品领域,百度智能云的基本套餐价格要远低于阿里、腾讯、华为三家。
有行业内人士反馈,部分低价、免费服务并非真正无门槛,而是存在隐性收费陷阱,例如宣布免费的ERNIE-Speed-8K,如果实际部署,收费就变成了5元/百万tokens。这种 “基础服务低价或免费,高端服务高价” 的模式被质疑是用低价当诱饵。低价增值服务还因涉嫌虚假宣传引发消费争议。
低价亦让百度陷入争议之中。今年2月,沈抖曾称同行豆包的训练成本和投流成本都很高,还指出国内大模型行业的 “恶意价格战” 让行业整体创收远低于国外。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则回应豆包训练成本远低于国内其他模型,拥有不错的毛利率,认为大模型降价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暗指百度的指责毫无依据。
实际上,大模型价格战,国内几乎所有云厂商都有参与,这里面当然也包括百度,因此很难把责任归咎于哪一方。而沈抖的这番言论,也被看作是百度智能云自身盈利压力较大下的一种发声。
相比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弱在哪里?还是老生常谈的生态和渠道建设问题。
相比阿里拥有电商、物流等多元化内部业务场景的支撑,同时在渠道端阿里云能通过 “云钉一体” 快速铺开解决方案。百度在电商、直播、金融等领域均不突出,引以为傲的搜索和AI也被瓜分了城池,因而智能云往往需靠技术吸引力开拓客户,在触达传统大中型企业时,往往面临 “最后一公里” 难题。
其次在客户结构方面也存在薄弱环节。百度客户多集中于智能驾驶、制造业等特定领域,相比阿里云、华为云的全行业覆盖,抗风险能力较弱,若依赖行业增长放缓会直接影响业务。此外,大模型研发和算力基建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叠加低价竞争策略,使其陷入高投入、盈利周期长的困境,难以形成清晰稳定的盈利模式。
重拾信任 回归增长
更难解的是长期以来的品牌形象和用户信任度问题。
这些年来,百度一直坚持投入研发,形成技术优势,修复声誉。但仅2025年就先后发生副总裁相关的数据安全争议、天价异常账单等事件,还削弱了用户对于其管理和技术的信任度,对品牌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在世界2025大会上,李彦宏带来文心大模型、昆仑芯、萝卜快跑领域的三大成果,这也是长期投入AI的最好见证。
在老本行搜索引擎方面,“百度是全球所有搜索引擎AI化改造最激进的。”李彦宏表示,“我们用AI重构搜索结果页,不是简单地在搜索结果中插入AI摘要,而是把搜索从一个以文字内容和链接为主的互联网应用,转化为一个以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内容为主的AI应用。”
至于用户搜索时,本来简洁的文字答案,套了个AI数字人的壳,买不买账,还有待验证。
同时,百度宣布“罗永浩”同款高说服力数字人技术已实现平台化,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化的服务向全行业开放。不过在现场演示中却出现了小翻车,演示过程中,工作人员与“数字人罗永浩”的实时互动黑屏,好在二次尝试成功了。
百度智能云乃至百度集团,要想走得更远,解决盈利问题的同时,还得更稳重一点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