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阿姨最近遇到了烦心事。上周,她特意早起赶到小区周边的早市,准备买些新鲜海鲜给老伴补补身体。
摊主极力推荐罗氏虾,说“个头大、肉厚、嫩滑,煲汤、清蒸都好!”可临走时,旁边的大爷突然悄悄提醒:“这虾都是激素催的,小心别吃多了!”
黄阿姨一听更疑惑了,回家刷短视频,发现不少自媒体都在发“基围虾、罗氏虾都是激素大虾,吃多伤健康”的帖子。
她一边纳闷:“到底能不能吃?”一边又不舍得下锅,毕竟早市价格不便宜,那些“激素虾”的传闻到底是真是假?难道鲜虾真不如冷冻小龙虾健康?
![]()
近年来,关于“罗氏虾、基围虾都是激素泡大的”“大虾多吃有害”的传言频频刷屏。有些说法还列举了新颖的数据和实验画面,看起来让人更加难辨真假。其实,这背后真相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吓人。到底我们日常买到的虾是不是激素养大的?
真正需要警惕的“问题虾”又是哪类?尤其是其中一个细节,许多人天天忽略,才是真正的健康隐患,不妨跟随本文,细致拆解那些关于“激素虾”的流言,找到靠谱的食用建议,也让你买虾、吃虾心里有底。
网上流传“凡是虾个头大、色泽红都是激素喂出来的”,其实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读。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中国水产学会的数据,目前国内主流罗氏虾、基围虾养殖并不允许添加任何生长激素。
![]()
我国对集约化水产品养殖管理非常严格,无论是饲料还是用药,都需要经过食品安全部门备案和检测。一旦发现“激素催大”,属于违法行为,轻则查封,重则处罚,违法成本极高。
实际上,虾类外观变大,一方面与品种基因和养殖密度有关。例如,罗氏虾天生体型比草虾大,且生长周期较长。另外,合理的饲养环境(如水温、氧气供应、饲料营养达标)会让虾健康成长,而不是靠“激素”。
权威抽样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市场上售卖的罗氏虾、基围虾等常见虾类,其激素残留检测均为0,不超标。
反倒是部分“野生大虾、进口小龙虾”有更高的安全风险。由于渠道不规范,部分虾类可能在国外养殖或运输环节接触过不明药剂,且难以进行全流程监管。
这样看来,“大虾=激素虾”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夸大和误导。那么,市场上真正需要提防的虾,究竟是哪种?
![]()
“问题虾”隔三差五就会流入市场,但和激素关系不大,更应关注抗生素滥用、重金属超标和腐败变质。尤其进入夏季,在超市或市场买虾时,以下细节极易被忽视,却严重危害健康:
外表鲜亮但头部松软或有异味:这是冷冻解冻多次、出现细菌分解的典型现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每年6-8月,水产制品由腐败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占比高达23%。
养殖环境恶劣,抗生素滥用:“速成虾”多出现在小作坊或管理松散的养殖场。北京协和医院联合调研显示,国内抗生素检出率超标虾类样本中,90%来自于小型散户非法养殖,不合规添加四环素和氯霉素。
![]()
劣质进口冷冻虾重金属或亚硝酸盐超标。有报道称,部分非正规渠道的进口虾铅、汞含量高于国家标准12-48%,长期食用易损害肝肾。
“假活虾”巧用化学保鲜,如二氧化硫、甲醛等,被检测后发现亚硫酸盐残留超标。呼吸系统敏感人群、一旦误食,可能诱发急性过敏反应。
“问题虾”的最大风险,不是体型大或小,而是来源不清楚、处理方式不规范。尤其是炎热季节,家庭自购生鲜更应警惕“意外化学添加”这个健康隐患。相比之下,正规市场售卖的罗氏虾、基围虾,反倒更加安全可追溯。
市面上的虾能否吃得安心,重点不是怕“激素”,而是要学会分辨新鲜、正规、来源可查的产品。以下经验,简单实用,帮你远离“问题虾”:
认准正规超市和品牌专柜。抽检数据显示,超市品牌水产中虾的安全合格率高达99.2%,远高于路边摊和流动摊贩。
![]()
别盲信“野生大虾”,个头生长速度受品种和饲料影响,正规养殖安全更高。市面大多数野生虾实际上是养殖虾的“冒充身份”,安全性无保障。
检视外观:颜色偏青、壳有光泽、无黏滑,且鱼腥味淡,基本可判断新鲜可靠。不要迷信头越大越健康。冷冻虾解冻反复、多汁液淌出,风险系数高。
烹煮前充分清洗,舒适加热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能杀灭大部分常见病菌和寄生虫。
合理食用不过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周食用水产类150g~300g,过多贪嘴对肾脏也有负担。
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慎重搭配酱料。虾本身胆固醇较高,建议减少与高油高盐调味品共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