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是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在世界赛场上也时常传出佳绩。您知道吗?有9位羽毛球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都来在湖南的同一个地方——就是湖南益阳市的安化县。从这里走出来的几位冠军共斩获了110多项世界荣誉。这里为何能成为冠军摇篮?背后藏着怎样的成材密码?一起走进湖南安化,开启羽乡探访。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刚到湖南益阳安化的滨江活动广场,当地的朋友就给我安利了一款当地非常火爆的外卖,他们告诉我说,这份外卖就能让我们快速地读懂这座小城的羽毛球基因。这份特殊的外卖就是安化的羽毛球教练,他们可以上门服务。
![]()
羽毛球教练 刘灿:我今年当教练第13个年头,外卖教练大概是近两年,在安化兴起的,有企业也有单位,也有一对一的上门教学。我们就把平常的脚上、手腕、手指头的这些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
教练外卖,听起来像段子,可在益阳安化,它已经成了真实的生活图景,不是噱头,而是需求。这些“送上门”的教练,大多来自本地羽校,经过专业教学考核。公园的林荫下、社区的小广场甚至乡村的晒谷场,球拍一挥,课就开始了。
![]()
去年,光是东坪镇,就有超百户家庭预约过这种“私教到家”的服务。这份火热,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早就根植在这片土地的生活日常里——这里每三个小区,就标配一片羽毛球场。当地的家电经销商龙师傅说,他从7岁开始,打了56年羽毛球,拍子、场地更新了一轮又一轮,可有一样从来没断过——球搭子。

这场特殊的“外卖体验”,让我们看到:益阳的羽毛球,从不是专业选手的专属,而是清晨公园里的一记高远球,是傍晚小区空地上孩子们的追逐。它被揉进了日常的褶皱里,成了人们交流的方式、锻炼的习惯,甚至是代代相传的默契。
爬坡“十八拐”
羽训锻造冠军的“秘籍”
湖南益阳全民热爱羽毛球的这种氛围是孕育冠军土壤,而专属的“冠军锻造术”其实更藏在深山与校园。这里有什么训练秘籍呢?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湖南益阳安化一座非常有名的山叫作“十八拐”,当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条山道已经不仅仅有十八道弯了。这里是安化羽毛球训练的硬核基地 “十八拐”爬坡训练道,今天就让我们和这些学员们一起去体验一下。
![]()
益阳安化县羽毛球运动学校教练 黄开文:我们每周会安排大概两到四次从“十八拐”上面到下面,一个来回。耐力和体能是羽毛球项目的基础,安化羽校走出去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像黄穗、龚智超、龚睿那,他们从小就从爬“十八拐”开始,最后登上世界的奥运冠军舞台。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学弟学妹们,爬“十八拐”也是我们训练的一个核心内容。
![]()
益阳安化的“羽毛球冠军基因”,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埋下了种子。当年国家陆续组建各种体育运动国家队,益阳人敏锐发现,自己身材灵活、反应敏捷的特点,和羽毛球运动的适配度堪称“天作之合”。于是果断瞄准羽毛球项目,成为全国最早开展系统性羽毛球训练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这里先后培养输送107名优秀运动员。黄教练说,前辈摸索创新,根据中国人灵巧、敏捷的特点量身定制了步伐训练体系。
![]()
益阳安化县羽毛球运动学校教练 黄开文:利用软梯这样的训练方式,去锻炼运动员腿部的灵活性,还有协调性的训练。有十多种步伐,像开合跳,主要是针对小腿和大腿灵活性,小碎步,针对踝关节还有脚趾、脚掌的灵活性还有协调性。

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如今“十八拐体能+专属步伐”,安化用几十年时间,把“适合自己”变成了“冠军秘籍”。这座藏在湖南深山里的小城,用热爱与努力,源源不断地向国家队、向世界赛场输送人才。
监制丨白玛央金 制片人丨潘虹旭 熊冰 高磊 张煜 记者丨何莉 周田 摄像丨刘然 编辑丨洪丽
(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