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山窝窝里掘金记
以前菖蒲塘村有句老话:“有女莫嫁菖蒲塘,山高坡陡路难行,土薄石多不长粮。”
村民守着穷山窝,种玉米红薯填不饱肚子,年轻人都往外跑。
后来有人说,猕猴桃这东西好,根系发达能固住坡上的土,挂果了还能卖钱,是个能让地不荒、人不跑的好法子。
村里就合计着,与其守着荒山受穷,不如试试种猕猴桃——既能护住水土,又能换点收入,这不就是双赢的事?
![]()
五千亩果园惨遭毁灭
千禧年开春,果园里先是不对劲了。
猕猴桃树叶子蔫蔫的,像被抽干了水,藤蔓软塌塌挂在架子上,摘片叶子一捏就碎。
村民扒开根部的土,心一下沉到底——根须上爬满白霉,黏糊糊裹着黑水,轻轻一碰就烂成泥。
“这是啥病?”有人扛着锄头往地里跑,挨家挨户看,5000亩果园,从东头到西头,果树一株株往下倒,树干软得像泡发的朽木,推一下就往泥里陷。
![]()
村里赶紧找技术员,县里、省里的专家都请来了,蹲在果园里查了半个月,最后摇头:“根腐病,没特效药。”
消息传开,地里天天有人蹲着想哭,前几年攒的钱全投进去买苗、搭架子,现在果子烂在树上,银行催贷款的通知书贴满村委会墙,有的村民把耕牛都卖了,还是填不上窟窿。
更糟的是,没了果树固土,一场暴雨下来,坡上的泥哗哗往下冲,地里冲出半米深的沟,石头子滚得到处都是。
![]()
老人们聚在晒谷场,吧嗒吧嗒抽着旱烟,谁也不说话,就看着远处光秃秃的山,眼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这日子,真要过不下去了?
![]()
老果树焕新生机
丁清清蹲在自家果园边,看着最后几棵没倒的果树,烟蒂扔了一地。
别人都劝他:“认命吧,出去打工好歹饿不死。”
他偏不,翻遍了从县城借来的农技书,找过邻村种果树的老把式,都说这病没治。
一天傍晚,他在果园边的荒坡上转悠,脚边绊到一丛灌木——是野生的水杨桃,藤蔓爬得满地都是,根须在石缝里钻得老深,下过雨的泥地里泡了三天,叶子照样绿油油的。
丁清清心里“咯噔”一下:这东西耐涝耐旱,说不定能行?
“死马当活马医!”他回家翻出工具箱,挑了根没烂透的猕猴桃枝条,又挖了棵水杨桃苗,蹲在屋檐下就开始鼓捣——削出斜面,对准形成层,用塑料膜缠得严严实实。
村里人见了都笑:“树都烂成这样了,还折腾个啥?”
![]()
他也不吭声,就守着那几盆嫁接苗,早晚浇水,盯着芽尖看。
半个月后,芽尖真的鼓起来了,绿得发亮。
他把苗栽回地里,过了俩月,新叶舒展,根须从水杨桃的砧木上扎进土里,白生生的,一点霉斑都没有。
![]()
土方法救下全村人
丁清清把嫁接的法子拍在村委会桌上:“水杨桃砧木,猕猴桃接穗,就这么削这么缠,保准活!”
他蹲在地头做示范,教村民“削斜面要见白,形成层对形成层,膜要缠紧不透气”。
![]()
白天带着人在果园练手,晚上谁家没学会,他打着手电筒上门教,塑料膜缠得手上起水泡也不歇着。
过了两年,果园又绿了,藤蔓爬满架子,果子挂得一串串压弯枝。
没了烂根病,坡上的土也保住了,暴雨冲下来的泥少了大半。
猕猴桃再上秤,一筐筐往镇上拉,村民数着票子,眼里的光又亮了——这“摇钱果”,真回来了。
![]()
救命之外的创新之路
烂根病解决了,猕猴桃能卖钱了,但丁清清看着果园,又觉得不对劲——普通猕猴桃花期短,得雇人一朵一朵授粉,人工费占了收成的三成;果子熟了放不住,运到外地就软塌塌,损耗大。
他蹲在果园里琢磨:“光不烂根还不够,得有种省心、耐折腾的品种才行。”
他翻出之前留的果枝,专挑那些坐果多、果形周正的枝条,跟不同品种的水杨桃砧木嫁接,试过黄心的、绿心的,枝条剪了一捆又一捆,嫁接苗死了一批又一批。
![]()
村民笑他:“现在卖果挣钱就行,折腾啥?”
他不听,守着试验田,每天记挂着芽有没有发,花开得齐不齐。
试了两年,还真让他选出一株不一样的——花开得密,不用人工授粉也能挂满果;果子捏着硬实,摘下来放半个月不软,切开没籽,果肉甜丝丝的。
他给这品种起名“翡翠香果”,拿着果去县里办手续,没多久,专利证书就寄到村里了。
![]()
共富才是真金窝窝
丁清清把“翡翠香果”的接穗剪下来,挨家挨户送:“这品种不用授粉,挂果多,耐储存,育苗卖苗都挣钱。”
他带着村民在村头空地上搭育苗棚,买塑料薄膜、竹竿,手把手教剪枝、嫁接、控温。
谁家育苗缺技术,他蹲在棚里示范;资金周转不开,他把自家卖果的钱先垫上买基质土。
2020年,村里繁育的4000多万株猕猴桃苗卖向周边,光苗木收入就突破2000万,村民数钱时手都抖——以前想都不敢想,泥巴里长出的苗能这么值钱。
周边12个村的人都来讨苗,丁清清干脆带着大家一起种。
他跑镇里协调土地,组织技术员分片指导,从选种到挂果全程盯着。
几年下来,5800亩果园连成片,春天花开得像雪,秋天果子压弯架。
光卖鲜果不够,他又带着村民办加工厂,把小果、次果酿成果酒,晒成果脯,连果皮果渣都做成有机肥。
![]()
产业链一拉起来,年创收入直逼3.6亿,村头的土路铺上了水泥,盖起了新楼房,连外嫁的姑娘都乐意嫁回来了。
田埂走出土专家
丁清清没读过多少书,却在泥巴里摸爬滚打十几年,手上的老茧比嫁接刀还硬。
湖南省农科院的专家来考察,见他培育的脱毒苗根系发达、挂果均匀,当场拍板:“这技术,比实验室里育的还稳!”
给他发了“农民技术员”证书,村里人这才改口叫他“丁专家”。
他在村头盖了间实验室,显微镜、培养箱摆了一屋子,每天天不亮就蹲在操作台边,盯着培养基里的芽尖看,脱毒苗成活率从60%提到98%,苗叶子绿得发亮,根须白生生扎进土里就长。
![]()
如今菖蒲塘村的猕猴桃苗,一半卖到了粤港澳菜篮子,冷链车拉着“翡翠香果”往广东跑,超市货架上摆得整整齐齐;
东南亚的客商来考察,尝了口果子,酸甜汁水顺着嘴角流,当场签了50万株苗的合同。
老人们坐在果园边的石头上,看着连片的猕猴桃架望不到头,忍不住念叨:“以前愁没饭吃,现在愁果子运不完,这日子,真是丁专家拿嫁接刀刻出来的。”
有人问丁清清咋能带着全村富,他蹲在地里削接穗,头也不抬:“一棵树活不算活,一片林活才是真活。”
如今村里路宽了,新学校盖起来,年轻人开着货车拉苗,再也不用往外跑。
这“土专家”没说过啥大道理,却用一把嫁接刀,把“有女莫嫁菖蒲塘”的老话,改成了“金窝窝就在菖蒲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