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概也没想过当皇帝,他的大哥朱标是铁定接班人,文武百官都认。身为老四,能替大哥守住北方就心满意足了。
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们的母亲马皇后去世,全国高僧被召到南京做法事。
在寺院里朱棣遇见了和尚姚广孝。这个看似普通的僧人仔细端详着燕王,忽然压低声音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若殿下不弃,贫僧愿送一顶‘白’帽子给您戴。”
![]()
本文都是网络配图
朱棣心头一震,“王”字加上个“白”,那不就是“皇”么?这个危险的念头,像一颗种子,从此在他心里扎了根。
他小声训斥这个和尚胡说八道,可没走几步又折回来,盯着姚广孝看了几眼,最后说:“跟我走吧。”
就这样,姚广孝进了燕王府,开始了他的“谋士生涯”。
为什么姚广孝非要盯上朱棣呢?这一切,都是源自他的一个“单纯”的梦想。
![]()
据《明史》记载,姚广孝出身苏州一个医家,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
可他和朱元璋“混口饭吃”不一样,当和尚的目的是实现心中的抱负。
他早年立过誓:“成则仕于王朝,显荣父母。”意思是成功了就当官光宗耀祖,而进入寺庙就是借此寻找机会。
剃度后,没老老实实念经,反而拼命学东西!儒家经典、佛家道理、道家术数,甚至兵法和天文地理,样样都钻。
实打实的一个学霸,肚子里装了一堆知识,就等着契机的出现。
![]()
可朱元璋时代天下太平,老朱又是个狠人,能压制一切勋贵,姚广孝找不到丝毫机会。
他两次参加僧官选拔都没被重用,心里憋得慌。进了燕王府后,他和朱棣经常密谋大事,然后就一个字:等!
等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上位。大肆削藩的那一刻,他知道机会终于来了,对朱棣说:“殿下骨相非凡,举事必成。”
朱棣一直犹豫不决,宁愿装疯也不想造反,直到没什么野心的湘王朱柏都被逼死,他急了。
姚广孝适时甩出一句:“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口气多狂!但不是瞎吹,是真有底气。
![]()
姚广孝精通术数能预测天象,熟读兵法能制定战略。
还懂心理战!比如他提出“奉天靖难”的口号,把造反包装成“清君侧”的正义之举,又派人散播传言说朱棣是真命天子。
打仗时遇到狂风暴雨,军心惶惶,他硬是把凶兆说成吉兆:“飞龙在天,风雨相随!”
这些招数,全是他多年所学的实战应用:阴阳术数用来稳定军心,兵法用来指挥作战,儒家思想则用来争取民心。
朱允炆也提供了“助攻”,在一系列不合常理的奇葩操作中,惨败!让朱棣成为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
![]()
朱棣成功坐上龙椅后论功行赏。别的功臣如丘福、张玉都封了公爵侯爵,赏金赐宅,风光无限。
可轮到姚广孝,朱棣要给他豪宅、美女、珍宝,他却连连摆手:“不要!”
永乐皇帝也是犟人,硬是把金钱宫女塞给这个“黑衣宰相”。但姚广孝把钱全分给族人,宫女也退回去了。《明太宗实录》甚至记载,他经常在退朝后,偷偷溜去囚禁建文旧臣的监狱,给那些曾经的敌人送饭送药。
最后只接受了太子少师的官职,但白天穿官服上朝,晚上就换回僧袍回寺庙住,吃的还是粗茶淡饭。
朝野上下都一脸懵:这和尚脑子进水了吗?立了这么大功,却啥都不要,图什么呢?
![]()
按照这个和尚的前后表现来看,他图的确实很“单纯”:就是造反本身!
那种所学知识施展出来的成就感。那种学了很多年终于交出一份完美“毕业设计”的满足感。
后世有人称呼他为“妖僧”,可以这么理解,毕竟打仗是很残酷的。但对他本人来说,那种极致精神追求,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他如果接受封赏就成了普通官僚,还可能卷入权力斗争,这就变成一个“凡人”了。
后来朱棣让他监修《永乐大典》,他就干得很起劲,召集两千多史学专家,儒释道人才全用上。对他来说,这比当个大官更实在。
![]()
明代有很多这种行事奇特的“梦想家”:姚广孝不要权却搅动天下,张居正贪财却力挽狂澜,海瑞刚正到“近乎无情”却把官场闹得天翻地覆。
人都是一种矛盾体,而大明的遗憾,或许只能用气数已尽来解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