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想换赛道的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下一个十年,到底往哪跳才不会刚上岸就退潮?
![]()
答案不在“哪个行业热”,而在“哪个行业正在悄悄完成洗牌,却还没被简历挤爆”。
![]()
我把最新情报压缩成三张“明牌”,一分钟给你拆透。
第一张明牌:医疗AI正从“拿证”进入“开单”
2023年,全球医疗AI市场一口气干到200亿美元,相当于两个滴滴的体量。
关键不是数字,而是中国药监局一年批了60多款“三类证”——过去五年总和都没这一年多。
肺结节、骨折、冠脉,全是影像科天天加班的“体力活”,AI把读片时间从半小时压到30秒,医院愿意买单。
更狠的是,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刚拿到FDA通行证,镰刀型贫血症一次输注就能“改写剧本”。
这意味着,医疗AI的商业模式从“卖软件”升级为“收治疗费”,利润空间直接对标创新药。
想切入?
盯住“拿证+拿院”双轮驱动的公司,它们正在复制十年前创新药“License-in”暴富路径,只是这次速度更快——审批平均缩短8个月。
第二张明牌:新能源的“第二增长曲线”藏在回收和制氢
![]()
新能源车渗透率35%,听起来像红海,但动力电池回收悄悄长成千亿级“隐形矿场”。
一辆Model 3的电池含镍、钴、锂,总价值1.2万元,回收成本只占三成,毛利率高过卖新车。
政策已经提前铺好跑道:2024年起,车企必须承担回收主体责任,没有回收牌照的电池不能上牌,等于给正规军发“通行证”。
更性感的故事在海上风电制氢。
荷兰刚投运的全球首个商业化项目,1000吨绿氢/年,直接对接欧洲钢铁厂,售价6美元/公斤,比天然气制氢只贵20%,却零碳。
国内海南、福建同步上马,规模翻十倍。
记住两个关键词:万吨级、管道输氢,谁先拿到港口附近的风场资源,谁就拥有下一个“锂矿”。
第三张明牌:AI的“多模态”正在制造新职业,而不是消灭旧职业
GPT-4V能看图、听声、写代码,看似万能,实际留下一条“提示词工程师”的缝隙——年薪百万,要求只有一句话:让AI输出稳定、可控、可溯源。
中国2023年7月发布全球首个大模型标准体系,30项指标里,“安全合规”排在精度前面,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会“训”模型的人已经过剩,会“审”模型的人才刚起步。
![]()
再看硬件端,AI芯片2024年市场800亿美元,增速30%,但80%订单来自推理侧,不再是训练侧。
翻译成人话:大模型基建结束,应用爆发需要“省电、便宜、实时”的边缘芯片。
深圳几家做“AI+IPC”的小厂,去年利润翻三倍,就是把芯片做到50美元以下,让普通摄像头也能识别人流、车型。
下一轮机会在“行业小模型+边缘芯片”组合,比做大模型更贴近现金流。
三张明牌打完,给你一张“交叉地图”直接上车
1. 医疗AI+基因编辑:会写CRISPR实验方案,同时懂医院采购流程的人,全球不超过四位数。
2. 新能源回收+碳交易:拿到电池回收牌照,顺手把碳减排量打包成CCER,一份生意赚两道钱。
3. AI多模态+远程办公:用Mesh for Teams做3D虚拟工厂巡检,帮制造业“省差旅”,客单价按“节省的出差费”分成,已有人在东南亚拿到单。
结尾没有鸡汤,只有一句提醒:行业爆发前夜,特征从来不是“众人拾柴”,而是“证照、标准、配额”悄悄落地。
下一次你听到“风口”,先翻政策文件,再看公司财报,最后才看社交媒体热度——顺序反了,就只能做韭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