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亩三分地到九大生产基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恒力集团用30多年的发展诠释了什么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速度与担当。2022年,恒力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球造船行业的低谷期,竞拍收购闲置十年之久的原STX(大连)资产,迎难而上挺进装备制造业。从纺织、化纤、新材料到石油化工,再到今日的高端装备制造,恒力集团在“十四五”期间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魄力与执行力。
战略引领
与国家同频共振的恒力路径
“在行业内,国家缺什么,恒力就做什么;全球行业哪里薄弱,恒力就发展什么!”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一席话,道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脉络。恒力在“十四五”初期便制定了清晰战略:围绕“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全产业链优势,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步伐,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迈进。
![]()
2010年,为响应国家东北振兴战略,恒力北上大连长兴岛,相继建设恒力石化、炼化产业园。到了“十四五”期间,这一布局已结出硕果:建成年产2000万吨炼化、520万吨芳烃、150万吨乙烯、180万吨乙二醇、1200万吨PTA等装置,80%装置规模做到了全球最大,打破了关键原料及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
2020年,为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恒力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恒力(长三角)产业园,并在“十四五”期间投产。该项目聚焦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是江苏省重大项目,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标志性项目之一。
![]()
恒力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在中国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性投资,建设了多个现代化产业园,形成了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恒力(泸州)产业园日产胚布200万米,产品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恒力(贵阳)产业园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致力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与绿色发展样板工厂;恒力(惠州)产业园年产500万吨PTA项目有效补齐惠州乃至广东石化产业链的中下游短板,为惠州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打造万亿级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注入新动力。
![]()
“十四五”期间,恒力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集团销售收入达8715亿元,在“世界500强”排名中位列第81位,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
创新驱动
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恒力实践
创新,是恒力集团高质量发展历程中最鲜明的底色。恒力紧紧围绕“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企业信条,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在多项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上突破了“卡脖子”瓶颈。
![]()
在炼化板块,恒力首创实施分子炼油技术。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年产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彻底改变了传统炼厂的催化、焦化路线,在全球首次应用全加氢工艺,将原油利用率提高5%,实现了从燃料型炼油厂向化工型炼油厂的转型。恒力炼化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成为高质量推进东北振兴一张耀眼的工业名片。
![]()
在化纤板块,恒力不断刷新记录。“十四五”期间,恒力高效建成三座工业丝车间,总产能达80万吨,其生产的涤纶高强工业丝,可以替代钢铁等材料,常用于页岩油输送带、缆绳、吊装带等,13股高强工业丝(每股12000根)便可轻松吊起三吨的重物;恒力将单丝纤度从0.20dpf降低至0.17dpf,成功开发出25D/144f和50D/288f的微细纤维,其单丝直径仅约3微米,不到头发丝直径的几十分之一;恒力化纤生产的海洋涤纶工业丝获得美国船级社的认可证书(ABS认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技术突破无不彰显着恒力的创新实力。
![]()
在新材料板块,旗下康辉新材自主研发3.9微米超薄碳带基膜,成为国内首家也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使用熔体直拉法生产3.9微米超薄薄膜的厂家;其12微米在线涂硅离型膜实现量产,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二家能够生产该厚度在线涂硅离型膜的企业;PBS类生物可降解塑料项目,迈出向传统塑料产业链宣战、清除“白色污染”、进行自我革命、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逐步投产的锂电隔膜项目,进一步完善下游化工新材料产业,构筑新一轮竞争优势……
这些突破源于恒力围绕全产业链部署的创新体系。恒力与法国石油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深层次合作,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团队,成立“恒力大工研究院”“能源创新实验室”“新型纤维研究所”等高水平创新平台,一系列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转化。集团累计获得专利授权总数已超2200件。其中,仅围绕高性能聚酯工业纤维的发明专利就有200多件,打破了多项技术垄断,并获得了4项中国专利奖。
社会责任
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
“作为企业家,有两点‘始终不能变’:一是‘家国情怀’,二是‘实干精神’。”陈建华董事长在多次发言中强调这一观点。正是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恒力集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不忘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
“在一个地方建厂,经济总量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环境上要做到有我们这个企业和没有我们这个企业一个样,甚至做到更好。”陈建华董事长对企业绿色发展的要求近乎苛刻。多年来,恒力集团积极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对标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累计建成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企业获得全球回收标准(GRS)认证,年碳减排量突破400万吨;利用屋顶光伏发电,南通、营口、宿迁、苏州等产业园已建成装机容量为180多兆瓦,为民营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成功样板。
![]()
在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首次将“嵌入式污水处理”的理念应用在石化行业,处理后的污水COD在15mg/L以下,远远优于国家50mg/L的标准,中水实现全回用。这一创新成果获得“中法团队合作创新奖·气候特别奖”、国际水协“改变行业的技术革新奖”等多个奖项。结合临海资源优势,产业园在行业内率先采用海水密闭冷却系统,取代传统工业凉水塔,在全球首次将石化低温废热用于海水淡化,每年可省出10万个家庭的用水量。产业园三家企业均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并多次被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评审为能效、水效领跑企业。
在公益事业方面,恒力集团赤诚担当社会责任,踊跃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捐资助学、疫情防控等公益事业,各类捐款累计达20亿元,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全国爱心企业”等荣誉称号,展现了新时代民营企业的“实业报国”情怀。
新兴布局
从“石化航母”到造船强企的跨越
2022年,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决策部署,恒力集团迎难而上,跨行业挺进船舶制造业,成立恒力重工,竞拍收购闲置10年之久的原STX(大连)资产。这一决策背后,是恒力深厚的“家国情怀”。陈建华董事长认为:“越是经济低迷的时候,企业越是要冲在前面,要顶得上、靠得住,为国家和行业多做贡献。”
![]()
恒力重工以“颠覆行业、引领行业、力争世界一流”为目标,一期“海洋工厂”仅用时150天实现全面运营;二期“未来工厂”5个月实现投产;自主研发的30.6万吨超大型油轮成功交付;首台发动机用时8个月完成交付,自主生产的第一台液化石油气(LPG)双燃料发动机成功交机。目前,恒力重工手持订单充足,新造船订单已排至2029年。全面达产后,可年加工钢板230万吨、生产发动机180台。届时,恒力重工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备的造船基地,发动机实现LNG、LPG、甲醇、氨四种双燃料全覆盖。
![]()
今年9月,恒力合作创新暨海工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工,重点发展海工、造船、改装、高端海工装备及其配套产业、船用材料、船用部件制造加工等项目,通过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构筑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
![]()
未来,恒力重工将继续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持续创新突破,全力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一流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中国造船业的全球竞争力,为实现我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贡献恒力力量。
未来展望
“十五五”的恒力蓝图
恒力进入纺织领域31年、化纤领域23年、石油化工、新材料领域15年,造船领域3年多,一路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把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艰难探索、曲折向前。可以说,“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任何成功,都没有捷径,唯有实干。
“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之年,四中全会的召开,为“十五五”规划指明了方向。恒力集团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牢记“家国情怀、实业报国”的初心,加快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世界一流船舶建造基地与石化产业基地,推动中国造船站上全球行业制高点;推进石化、精细化工、新材料、化纤、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引领行业,为海洋强国、石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濮栋婷 、特邀通讯员顾金菊)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