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11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人工智能(发展)要服务于提高生产率,使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的一个重要的保障。”11月13日,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开幕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谈起人工智能(AI)技术方向终究靠需求引导,“要科技向善”。
他结合“索洛悖论”说,索洛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如今到处都看到了计算机,但是在统计数据里看不到计算机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后人把它概括为‘索洛悖论’,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目的是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但是现实中生产率又没有多大提高。”蔡昉说,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应用技术上,每个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是不平衡的,“那些使用了新技术提高了生产率,是必然的,但是它就把劳动力排斥出去了,而劳动力的去处只有进入到生产率不高而且没有赶上新技术浪潮的企业、部门和地区,这样就等于说生产率高的有,生活率低的就更低了,马太效应就显现出来了,总体劳动生产率就没有像预期提高那么快。”
![]()
11月13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在杭州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作主旨演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摄
对此,蔡昉强调,人工智能发展要对标需求,必须要让人工智能服务于提高生产率,使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他还提到,这种对标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制度环境,要用制度建设平衡新技术的创造性和破坏性之间的关系,让创造性大于破坏性,“这要通过改革来达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