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已经灭亡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王国,它的幽灵,至今还在鸭绿江两岸的上空飘荡,让两个国家的人吵得不可开交。
这事听着就邪乎,但它就是高句丽,一个死了比活着还能折腾的古代政权。
这故事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当中原的汉朝还如日中天的时候,大概是公元前三十几年的事,在中国东北吉林那块儿,浑江边上,一群不是汉人也不是后来朝鲜半岛南方那些部族的人,建了个小国。
这群人,史书上说他们是扶余人的分支,骨子里就是白山黑水养出来的硬汉,能骑马打猎,也能种点地。
![]()
《三国志》里评价他们,就几个字:“性凶急,喜寇钞。”
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性子又爆又急,没事就喜欢出去抢一把。
他们不住平原大城,专门在山上修堡垒,仗着骑马射箭的本事,在汉朝、后来的鲜卑和南边半岛上几个小国的夹缝里,硬是杀出了一条活路。
这个叫高句丽的王国,从根上就跟别人不一样。
它不像中原王朝,满脑子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不像南边的新罗、百济,一门心思学汉朝的文化。
![]()
它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扩张,拳头硬才是硬道理。
在它存在的七百多年里,它的骑兵往南打到过朝鲜半岛的腹地,往北占领了今天辽宁和吉林的大片土地。
这么一个谁也不服的狠角色,自然树敌也多。
它既没完全变成中原文化圈里的一员,也跟半岛南边的同族兄弟打个没完,一直都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这种性格,让它强大,也注定了它最后的结局。
![]()
时间快进到公元七世纪,中原换了主人,更强悍的隋唐帝国登场了。
隋炀帝杨广是个有强迫症的皇帝,他就是看高句丽不顺眼,非要把它给灭了。
结果三次亲征,把自己的大隋王朝给折腾没了,高句丽还站着。
但这口气没松多久,因为更难缠的对手来了——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人,不光会打仗,还特别有耐心。
![]()
他亲自带兵去打高句丽,虽然在坚固的安市城下碰了一鼻子灰,没能一举拿下,但这一仗把高句丽的血条磨掉了大半。
至于韩国影视剧里常说的,李世民在这一仗里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这事在《旧唐书》、《新唐书》这些正经史书里找不到一个字的记录,更多的是后人为了提振士气编出来的故事。
真正要了高句丽命的,不光是唐朝从北边压过来的大军,更要命的是来自南边的背刺。
在朝鲜半岛南边,跟高句丽斗了几百年的新罗,当时的老大叫金春秋。
这个人脑子非常清楚,他盘算了一下,光靠自己这点人马,想统一整个半岛,打败高句丽和另一个对手百济,基本没戏。
![]()
于是,他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明智的决定:抱大腿。
他主动向大唐称臣,跟唐朝结成了军事同盟。
说好了,咱们两家南北夹击,先把百济和高句丽干掉,到时候再商量怎么分地盘。
公元668年,唐朝大将李勣率领的几十万大军从北边攻来,新罗的军队也从南边杀了上来。
高句丽的都城平壤被围得水泄不通,内外交困之下,城破了。
![]()
末代国王高藏走出宫殿,向唐军投降。
这个在东北亚横行了705年的强大王国,就这么在唐与新罗的联合绞杀下,灰飞烟灭。
它的土地,一部分被唐朝划为安东都护府直接管理,另一部分被新罗吞并。
它的人民,一部分被强制迁徙到中原各地,一部分融入了新罗,还有一些跑回了白山黑水的老林子里,后来成了渤海国的一部分。
从这一刻起,高句丽这个国家,算是彻底从地图上消失了。
![]()
可谁也没想到,一千多年后,它的麻烦才真正开始。
时间来到20世纪初,整个朝鲜半岛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亡国奴的日子不好过,当时的朝鲜知识分子迫切需要一个光辉的历史来唤醒民族精神。
他们翻开史书,找到了高句丽。
这个曾经硬扛中原王朝几百年、疆域辽阔的王国,简直是完美的祖先形象。
![]()
像申采浩这些韩国民族主义史学家,就开始重新解释历史,他们把高句丽定义为“韩民族”最荣耀的直系祖先,把高句丽抵抗隋唐的历史,描绘成整个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举。
这种说法,在韩国独立之后,成了官方认证的历史,写进了教科书。
在韩国人画的古代历史地图上,高句丽的疆域甚至画到了北京附近。
他们还把神话人物檀君当成了真实存在的开国始祖,把国家的历史起点一下子推到了公元前2333年,比中国的夏朝还早,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历史源远流长。
这套叙事在韩国国内深入人心,直到21世纪初,跟中国的史学研究迎头撞上。
![]()
2002年,中国社科院启动了一个叫“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的项目,简称“东北工程”。
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东北这片土地上从古至今的历史都梳理清楚。
研究出来的结论之一就是:高句丽是在古代中国疆域内活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历史是中国地方史的一部分,跟后来的高丽王朝以及现代的韩国,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这结论一出来,捅了马蜂窝。
韩国那边从学界到民间,瞬间炸锅了,指责中国这是在“歪曲历史”“抢夺祖先”。
![]()
韩国人最主要的理由是,后来统一半岛的“高丽王朝”,国号就是继承自“高句丽”,这就是铁证。
而中国学者反驳说,高句丽的民族构成、语言习惯、文化风俗,都跟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差别很大,而且它大部分时间的核心活动区域都在今天的中国东北,不能因为它后来占领过半岛北部,就整个算成韩国历史。
这场嘴仗,从学术圈很快蔓延到外交层面,甚至影响到了普通人的生活。
从高句丽古墓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到底该归谁,到后来吵端午节是谁的,汉服和韩服谁抄谁,这些文化争论的背后,其实都有这个高句丽幽灵的影子。
高句丽的末代国王高藏,被俘后押送到了唐朝的首都长安。
![]()
他被封了一个官,但基本上就是个有名无实的囚徒。
他死在了长安,被埋在了城外的北邙山,一个专门埋葬王公贵族的地方,离他那已经不存在的故国千里之遥。
他的一部分子孙留在了中原,慢慢汉化,而他的另一支后裔,在几十年后,趁着唐朝内乱,又跑回了朝鲜半岛,但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参考文献:
\[晋] 陈寿 撰,\[宋] 裴松之 注.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中华书局.
\[后晋] 刘昫 等撰. 《旧唐书》. 中华书局. \[宋] 欧阳修、宋祁 撰. 《新唐书》. 中华书局. \[高丽] 金富轼 撰. 《三国史记》. 燕行录全编选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