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传君从东京捧回“最佳男演员”奖杯的消息,本应是一场属于艺术的高光时刻。可谁也没想到,同片主演白百何一句意味深长的“还能这么操作…”,瞬间将这场荣耀推入了舆论风暴的中心。
2. 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意大利的辛芷蕾也未能幸免于争议浪潮。一张疑似郝蕾朋友圈截图悄然流传,其中写道:“扯头发就能拿影后?这奖还值得尊重吗?”言语间满是质疑与不屑。
3. 一时间,两座国际电影节上的华语荣耀,非但没有成为行业骄傲,反而成了全民热议甚至嘲讽的对象。
![]()
4. 争议漩涡:一石激起千层浪
5. 风波的起点,正是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王传君凭借在《春树》中的表现摘得最佳男主角桂冠,导演张律亦荣获最佳导演奖项。
6. 这本该是双喜临门的艺术嘉奖,却在颁奖礼前便已暗流涌动。
7. 白百何并未出席闭幕式,提前返回国内后,在社交平台发布那句耐人寻味的“还能这么操作…”,并附上三个“不看不听不说”的表情包,引发无数联想。
![]()
8. 据知情人士透露,《春树》中王传君的实际出镜时间累计不足四十分钟,而作为女主角的白百何戏份占比接近八成,几乎是全片叙事的核心支撑。
9. 一位配角戏份稀少却击败扛鼎主演获奖,这种强烈反差迅速点燃公众情绪,成为网络讨论的焦点话题。
10. 另一边,威尼斯电影节上,辛芷蕾凭借电影《日掛中天》斩获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性。
11. 荣耀加身之际,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那张广泛传播的朋友圈截图直指表演逻辑:“靠一个动作——扯头发——就能封后,奖项的专业性何在?”
![]()
12. 各方回应:罗生门下的真相迷局
13. 面对汹涌舆情,相关当事人陆续发声。
14. 白百何随后做出解释,称自己的情绪并非针对王传君个人,而是源于对剧组安排的不满。她说明自己于11月3日接到制片方通知,被告知无需留至闭幕式,因未入围任何奖项,最终被完全排除在官方活动之外。
15. 王传君在领奖时神情凝重,几乎未曾展露笑容。他在感言中坦言:“我一直是个缺乏配得感的人,更习惯躲在团队背后。”他还特别感谢白百何与刘丹:“是你们耀眼的演绎,让我这个角落里的角色也被看见。”
![]()
16. 担任本届东京电影节评委的文晏公开回应所谓“沪圈资本操控”的传闻,直言此类说法纯属虚构,并强调:“奖项不是靠撕扯赢得的,而是由作品本身决定的。”
17. 评委之一桂纶镁则从专业评审角度阐明观点:评选标准始终聚焦于“表演的真实质感”,而非镜头时长或演员名气。她评价王传君的演出“低调却极具穿透力,用极简的方式传递复杂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18. 辛芷蕾在凌晨三点发布长文,以六个连续提问回应质疑:“如果奖项可以运作,为何要等十四年才轮到我?”字里行间透出无奈与坚持。
19. 她写道:“中国从来不缺好演员,缺的是能让才华绽放的机会。我见过太多同行,明明光芒万丈,却始终无人看见。”
![]()
20. 演技本质:什么才是好表演?
21. 在这场纷争之中,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被忽视:究竟怎样的表演才算真正优秀?
22. 资深影评人宋雯婷提出三大评判维度:人物结构完整性、暗部细节处理能力,以及“刺点”——即罗兰·巴特理论中那种能瞬间击穿观众心理防线的表演瞬间。
23. 她指出,人物结构体现演员对角色整体命运的理解;暗部细节藏在呼吸、眼神和微表情之中;而刺点,则是让观众久久无法忘怀的那个决定性瞬间。
24. 对于辛芷蕾在《日掛中天》中的表现,宋雯婷分析认为,许多人只关注“扯头发”这一爆发性场景,却忽略了此前长达数十分钟的情绪累积与心理铺垫。
25. “所有高潮都建立在沉默的蓄力之上。真正的力量不在爆发那一刻,而在它之前漫长的压抑与酝酿。”
26. 至于王传君的获奖,桂纶镁再次重申:国际评审看重的是“是否被表演所说服”,而不是演员在片中出现了多少分钟。这一理念打破了大众“戏多就该得奖”的惯性认知。
![]()
27. 行业反思:为何我们总是不信任奖项?
28. 这一系列争议背后,暴露出的是整个社会对权威奖项日益加深的怀疑态度。
29. 当下观众早已习惯用阴谋论解读每一个看似意外的结果,一旦出现不符合预期的名单,第一反应便是质疑其公正性。
30. 王传君过往难以摆脱的“过河拆桥”标签,在此次事件中再度被翻出。他曾因告别《爱情公寓》系列角色而被部分观众视为“忘本”,这种刻板印象如今又被重新激活。
![]()
31. 他从喜剧配角转型为严肃演技派的过程充满艰辛,却被一些人简化为“抛弃旧主、另攀高枝”的叙事。
32. 而关于郝蕾质疑辛芷蕾一事,网友进一步挖掘发现潜在背景:郝蕾原定参演毕赣新作《狂野时代》,但后期戏份被全部剪除,而该片恰好与《日掛中天》同期竞争威尼斯入场资格。
33. 有人推测,目睹他人频频斩获大奖,自己却颗粒无收,这种心理落差或许正是情绪失控的根源。
![]()
34. 前行之路:放下争议,回归作品
35. 在喧嚣之中,我们更需要冷静下来,回到艺术本身的轨道。
36. 国际电影节的历史上,从不乏戏份有限却凭精湛演技折服评委的案例。奖项的本质,从来不是比拼曝光时长,而是衡量表演的深度与真实。
37. 为了塑造《春树》中的电焊工王东东,王传君专门拜师学艺,每日练习焊接作业,双手多次被高温灼伤仍坚持实操训练;而白百何为贴近“春树”一角,提前三个月迁居四川小城,学习当地方言,深入工厂一线体验工人生活。
![]()
38. 两位演员都在角色中倾注了巨大心血,理应被视为彼此成就的艺术伙伴,而非竞争对立面。
39. 辛芷蕾为准备《日掛中天》,耗时半年扎根广州城中村,跟随服装店主凌晨四点进货,参与直播带货流程,亲历市井日常。她主动减重八斤,全程素颜拍摄,拒绝一切美化手段。
40. 正如澎湃新闻所言,健康的影视生态应当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演员的价值终究要由作品来定义,而非社交媒体上的唇枪舌剑。
![]()
41. 结语
42. 王传君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脸上没有张扬的喜悦,只有深深的谦卑与感激。
43. 辛芷蕾在深夜发出的文字,不是攻击,而是一个演员十四年默默耕耘的心路独白。
44. 而千里之外,评委桂纶镁的话语如同清泉:“决定奖项归属的关键,永远是表演能否打动人心,而不是镜头多少或流量高低。”
45. 当热搜退去、争论平息,那些曾在角色中燃烧生命、静待光芒照进的演员们,仍将默默走在属于他们的修行之路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