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卡图书
为 您 加 油
HI,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讲一个我最近听来的、特别温暖也特别真实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让我琢磨了好几天,心里头感慨万千,觉得必须得跟大家唠一唠。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老教师和他曾经的学生。那天,老师在自己家楼下,一眼就认出了一个正停好电动车、拎着外卖盒的年轻人。那是他只教过一年的高三学生,印象里,这孩子坐在前排,学习不错,人特别朴实,背不出书时会挠着头不好意思地笑。老师心里跟明镜似的,学生肯定也认出他了。可那孩子的眼光扫过来,立刻躲开,几乎是“逃”上了楼。
老师们大概都有这种“默契”:如果毕业后的学生在外头碰见,没主动打招呼,那咱最好就“成全”他们,也装作没看见。不是冷漠,是体贴,省得彼此尴尬。这位老教师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每一届学生都像是一段旅程的乘客,到站下车,各有各的前程,偶遇若没有重逢的欢喜,硬要寒暄反倒成了负担。他当时心里还琢磨了一下:“这孩子,是不是不想让我看到他送外卖,觉得有点‘落魄’?”
你看,即便是通情达理的老师,第一反应也能察觉到社会上那种无形的压力——仿佛送外卖,就不是一份“正经”工作。
但故事最动人的部分来了。那学生送完外卖,噔噔噔跑下楼,都已经坐上电动车了,却停下来,对着天空叹了口气,像是下了很大决心,又转身跑回来,远远地喊了一声“老师”。
这一声“老师”,喊破了多少隔阂和心结啊!
他跑过来,坦诚得让人心疼:“老师,我还是不能装作不认识您。”他解释说,不是觉得送外卖丢人,是怕老师看不起他。听到这儿,老师心里那块儿因为被“无视”而泛起的小小失落,瞬间被惊喜和心疼取代了。他赶紧热情地回应,大声叫出学生的名字,告诉他“职业不分贵贱”,还塞给他一瓶水。
后面的闲聊里,老师知道了学生的近况:高考不理想,家里有变故,读了个大专,也没有接本,毕业后发现找工作难,不愿再啃老,就先送起了外卖。他说这工作除了辛苦,也挺自由,在小县城收入也算可以,算是“骑驴找马”。但他也问出了一个憋在心里很久的困惑:“老师,很多人笑话我,看不起我,我又没偷没抢,他们凭什么?”
这话听着真让人心疼。咱们的社会,是不是有时候对大学生的“出路”定义得太窄了?仿佛只有坐办公室、当白领,才算不负寒窗苦读。对于靠力气和汗水诚实挣钱的人,却总带着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视。
老师当时的回答特别接地气,也特别解气:“看不起你的,你也可以看不起他……讨厌我们的人多了,他算老几?”学生听了哈哈大笑。你看,有时候学生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就是老师一句站在他这边的、掏心窝子的肯定。
故事还有后续。过了很久,一个雨天,老师给母亲点了外卖。没想到骑手来得特别快,老师正洗着头,顶着泡沫就去开门。那个骑手,正是他这个学生。学生因为戴着头盔,加上来去匆匆,这次没能认出老师来,只是专业又开心地说:“满意的话,麻烦您给个好评。”
老师当然给了好评,还额外打赏了十块钱。他特意没多给,因为他希望这份奖励,是学生凭自己“认真送到门口”的专业态度,从一个“陌生人”那里赢得的。他在心里说:“亲爱的孩子,要记得你一直也都是我花园里的玫瑰呢!愿温良的你能一直这么盛开,给予别人灿烂,也芬芳自己。”
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不知道你们听了是什么感受?我反正是被深深触动了。
我们是不是过于迷信某种单一的“成功模板”了?仿佛人生就是一条设定好的轨道,偏离了一点就是失败。可这个送外卖的年轻人,他诚实、勤劳、孝顺、面对困境不放弃,他坚守着内心的良善与责任,这些品质,难道不比一纸文凭、一个所谓的“体面”岗位,更能定义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那位老师,他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自尊,更是一种教育的本真。教育最终的成果,难道不是培养出一个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活得堂堂正正、内心温暖善良的人吗?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绿卡图书整理,未找到原文出处。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QQ2712750795),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