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里,家是藏着温柔与热爱的角落,而室内设计,正是给空间注入灵魂、让日子生出诗意的魔法。近日,维塔空间设计创始人兼设计总监朱俊翔做客节目,带着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对设计的赤诚之心,分享了他与空间、与业主、与生活的温暖联结。
![]()
“上世纪90年代,室内设计才真正从建筑设计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注于人居体验的专业。”朱俊翔笑着回忆行业起步时的模样,而他创办的维塔空间设计,早已深耕高端豪宅设计这片细分领域。在他看来,豪宅从来不是面积和造价的堆砌,而是“能装下生活情绪的容器”——业主们追求的,是让兴趣有处安放、让仪式感不被辜负、让家人情感有处流淌的专属空间。
他记得有个三口之家,买下数百平米的房子,不为容纳更多人,只为让每个日常都过得舒展。于是,他把客厅做得开阔通透,留出让一家人围坐聊天的壁炉旁;开辟出独立的音乐区,让业主的爱好随时可享;瑜伽区、健身区、品茶区、收藏角各司其职,连孩子都有了专属的书房天地。“把一天的24小时,细化到每个空间的使用场景里,这才是家该有的样子。”还有一位海归博士业主,对审美有着极致追求,朱俊翔便打破风格边界,将现代简约与法式浪漫巧妙融合,当业主第一次走进这个“长在自己审美上”的空间时,眼中的光芒让他至今难忘。
“真正的豪宅设计,藏在看不见的细节里。”朱俊翔说,从案头的花瓶到餐桌上的餐具,从客厅的纸巾盒到床头的杯子,这些小物件都是空间的“表情”,必须保持质感统一,才能让整个家的美感不脱节。而比细节更重要的,是读懂业主的内心。“设计师得像个‘生活观察员’,能捕捉到业主没说出口的期待——可能是夫妻间想要的独处空间,可能是长辈对怀旧元素的偏爱,可能是孩子成长需要的自由角落。”一个豪宅项目,前期沟通就要两三个月,落地则要半年以上,看着空荡荡的房子慢慢被家具、艺术品、家人的痕迹填满,“就像看着一个生命慢慢长大,这种和业主一起见证美好的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
谁能想到,这位专注于家庭空间的设计师,早年深耕的是酒店、图书馆等大型公建项目。“做公建时,更多考虑的是功能和效率,总觉得少了点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朱俊翔坦言,那种“隔着距离”的设计,让他始终觉得不够满足。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老客户把自家别墅设计交给了他,还介绍了身边的朋友。和这些业主深入聊天、走进他们的生活,听他们讲家庭故事、聊生活期待,他突然发现:“家庭空间里的情感流动太奇妙了,设计不再是冰冷的图纸,而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转型初期也有瓶颈,从大空间的宏观把控到家庭空间的精细打磨,从面对机构客户到与每个家庭深度沟通,工作量翻了好几倍。但每当看到业主搬进新家后,发来一家人在壁炉旁聚餐、在音乐区弹唱的照片,他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设计的价值,从来不是获奖多少,而是能真正改善别人的生活。”
在维塔空间设计,朱俊翔没有走“个人IP独大”的路线。“如果公司只靠一个人,等这个人停下来,公司就难以为继了。”他更愿意把这里打造成一个“设计师成长平台”——从创立之初就招募刚毕业的大学生,带着他们跑工地、聊业主、做方案,把对生活的理解、对设计的坚持传递给年轻人。如今,不少跟着他成长起来的设计师,已经开始运营自己的品牌,甚至独立创业,而这些“分支”,反过来也让维塔的品牌更有生命力。
谈及国内室内设计行业的变迁,朱俊翔感慨万千:“前二十年,行业太浮躁了,大家追求量产、追求速度,好多设计都少了沉淀。”2020年后,行业慢慢进入调整期,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反思: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是人文关怀,是生活哲学。”让他骄傲的是,如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上越来越有话语权,迪拜塔等标志性建筑里,也有了中国设计的身影。而维塔空间设计近五年在米兰设计周、缪斯设计奖等国际舞台上屡获佳绩,正是这种“沉下心做设计”的理念最好的回报。
![]()
对于未来,朱俊翔没有宏大的扩张计划,反而希望“作品越来越少,影响力越来越大”。“我想让维塔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品牌,每个作品都能让人看到生活的美好,引发同行对‘设计人文’的思考。”他笑着说,设计这条路,他会一直走下去,带着对生活的热爱,让更多家拥有专属的温度,让更多人在设计里遇见更美好的日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