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进中小学上课、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这些科幻感十足的场景,即将走进中国的中小学课堂。
“我们希望,将来科技课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这句话,背后是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带来的底气。
这份重磅文件,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科学知识灌输,转向全面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到2035年,一个全新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将全面构建,这预示着今天的教育方式将发生深刻变革。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图片
01 三“新”导向:科技教育如何告别“纸上谈兵”?
这份《意见》的亮点,可以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强调的三“新”来概括:“结构新”、“引擎新”和“生态新”。
![]()
“结构新”重在融合,要打破学科壁垒。未来,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将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科技教育要与人文教育协同,让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时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
“引擎新”重在实践,不再搞“纸上谈兵”。文件把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到战略高度,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小型工程实践项目,在创意、设计、实践、迭代中培养创新能力。
“生态新”重在协同,不搞“单兵作战”。未来的科技教育,不限于学校、教室或实验室,而是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
02 学段衔接:如何让8岁到18岁孩子都爱上科技?
《意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了分阶段、系统化的育人体系。
![]()
小学低年级将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激发好奇心和探知欲。比如通过简单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在玩中学。
小学中高年级则侧重概念理解和动手探究,强化以兴趣为导向的“做中学”实践路径。孩子们可以参与科学实验和项目任务,初步建立跨学科联系。
初中阶段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转向规律探究和方法习得。
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他们可以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型工程实践项目。
03 教学变革:科学家和教师如何共同上课?
《意见》带来了一系列教学方式的创新,许多听起来颇具“未来感”。
![]()
“双师课堂” 将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模式。这意味着科研院所专家、高校教授可能走进中小学课堂,与教师共同授课。
“未来课堂” 将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场景。学生可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分子内部结构,或漫游太阳系。
“一校一策” 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设计科技教育方案。这意味着每所学校都可以发展自己的科技教育特色,而不是千校一面。
课程资源也将全面升级,将紧密围绕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与新兴领域,纵向贯通基础教育各学段。
04 评价改革:如何给学生的创新能力“画好像”?
评价方式是这次改革的又一亮点,《意见》明确 “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 ,这无疑是向应试化科技教育说“不”。
![]()
取而代之的,将是开发 “科技素养数字画像” ,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这种新型评价将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工程设计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迭代能力等多维度素养。
同时,科技素养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起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多元评价机制。
05 资源整合:实验室、科技馆如何变成“大课堂”?
《意见》致力于打破校园围墙,让各类科技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服务。
一方面,将加强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另一方面,统筹利用校外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场馆等资源,建设科技探究体验学习空间。
《意见》还提出打造 “百城千馆”工程,推动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这意味着学生可以走进真实的科研环境,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
数字化资源建设同样重要。将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科技教育资源。
![]()
06 师资建设:科技教师从哪里来?
教师是科技教育实施的关键,《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从源头上,将在 “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教育硕士培养,定向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对在职教师,将加强科技教育教师培训,在 “国培计划”和暑期教师研修中向科技教育教师倾斜,增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
更为创新的是,将推行 “学术+产业”双导师制,选派教师赴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挂职。同时,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安排专家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07 国际视野:中国科技教育如何与世界互动?
《意见》还展现了开阔的国际视野,致力于提升中国科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将构建多边合作网络,发起 “‘一带一路’科技教育共同体”倡议,与相关国家深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依托国际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和友好学校等现有平台,倡导建立国际科技教育城市联盟和学校联盟。
还将创办 “全球青少年科技创新博览会” ,发布《全球科技教育发展蓝皮书》,分享中国科技教育经验。
08 前景展望:科技教育如何改变下一代?
这份《意见》的实施,将对未来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将基本建立;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将全面构建。这意味着今天的教育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正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所提醒,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守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并注重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相融合。
科技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教育权利。让科技教育真正回归本质——激发好奇、培养思维、引导探究。
随着《意见》的落实,也许不久的将来,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真的会是科技课。到那时,中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将迎来全新的局面,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