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经济评论分析现在的消费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现象,面包竟然迈入了“轻奢行列”,单价高达128元等等,价格高到离谱,面包涨价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很多人会想到这么贵的面包都有人买,但是大米的价格却能一直稳定,这背后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
面包价比黄金乱?凌晨排队、黄牛加价,热闹背后有门道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话曾是安慰人的暖心话,可现在逛面包店,有些面包的价格能让人愣半天。
货架上摆着一块招牌面包,价签直接标着128元,旁边围了不少举着手机拍照的年轻人,有人一边拍一边嘀咕:“这价比我三天的饭钱还多。”
黄金价好歹有个大盘跟着走,今天涨多少、跌多少都有谱,可面包价就不一样了。
有的店上周还卖30块的牛角包,这周就涨到45块;有的网红款刚上架就抢空,下次再买就得等半个月,这种没谱的价格,比黄金还让人猜不透。
![]()
可就算这么贵,照样有人抢着买,2023年上海有家网红面包店开业,凌晨三点就有人在门口排队,有人裹着厚羽绒服,手里攥着暖手宝,就为了抢限量的“脏脏包”。
排到早上八点开门,有人足足等了五个小时,买到后第一时间发朋友圈,配文“终于抢到了,值了”。
更夸张的是黄牛也盯上了这生意,有网友晒出截图,原本58块一个的招牌面包,黄牛直接加价到120块,还说“当天就能拿到,不用排队”。
![]()
有人嫌排队麻烦,真就花高价从黄牛那买,就为了赶个打卡的热度。
有人说这是商家搞饥饿营销,故意少做,让大家抢着买,也有人说现在人买面包图的是情绪价值,吃块贵的面包,拍个照发圈,能开心好几天。
这两种说法都有点道理,但要是往深了想,小小的面包能卖这么贵,背后藏着的经济学逻辑,可比营销和情绪复杂多了。
![]()
欧洲面包稳在1-2欧?不是不想涨,是不敢让它涨
面包起源于欧洲,在法国,可颂、法棍、全麦面包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就像中国人每天吃的米饭和面条一样。
这些面包的价格一直稳在1到2欧元,巴黎街头的面包店,十几年都没怎么调过价,老百姓买面包从来不用纠结“今天会不会变贵”。
可2022年的时候,这稳定的价格被打破了,那年俄乌冲突爆发,要知道,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小麦、黄油、牛奶的主要出口国,冲突一升级,原料运输受阻,价格跟着往上涨。
![]()
法国《世界报》当时报道,巴黎部分面包店的法棍价格从1.2欧元涨到了3.5欧元,有的店甚至直接挂出“面包限购”的牌子。
老百姓一下就慌了,毕竟每天都要吃面包,价格涨了近三倍,日子成本一下就高了,不少人开始抱怨。
法国政府看到这情况,立马出手了,先是给面包店发原料补贴,每公斤小麦补贴0.15欧元,帮店家扛住成本压力。
![]()
接着又联合行业协会,严查趁机抬价的商家,发现一家罚一家,没两个月,面包价格就慢慢回落,最后又回到了1欧元以下,老百姓买面包才又踏实了。
不光法国这么做,德国、比利时这些欧洲国家也一样。
2022年6月,德国联邦食品与农业部推出“面包价格稳定计划”,给小麦加工企业和面包店双重补贴,还要求超市必须保留“平价面包区”,确保低收入群体能买得起面包。
![]()
比利时则直接调控黄油价格,通过进口补贴降低黄油成本,不让面包原料继续涨价。
为啥欧洲各国这么在意面包价格?因为在欧洲,面包是实打实的主食,属于生活刚需。
老百姓对经济的第一感受,往往就来自食品价格,今天面包涨没涨、牛奶贵没贵,比GDP数据更能让人体会到“钱值不值钱”,这也是CPI指数里,食品价格占比一直很高的原因。
![]()
中国的米3-5元一斤稳十年,靠的是国家把饭碗端得牢牢的
中国和欧洲不一样,中国的主食从来不是面包,而是大米和面粉。
在中国国家的CPI构成里,食品类权重接近30%,这其中,粮食的占比最大,毕竟“民以食为天”,粮食价格稳了,老百姓的生活才稳。
这十年里,中国身边不少东西都涨了价:以前几块钱的快餐现在要二十多,普通T恤从几十块涨到上百,就连菜市场的青菜,偶尔也会因为天气涨一波。
![]()
可唯独大米和小麦的价格,始终稳稳站在3到5元一斤的区间,十年没怎么大浮动。
去超市买米,不管是东北大米还是南方籼米,价格基本都在这个范围里,不会突然贵得让人买不起。
这种稳定不是运气好,是国家从战略层面把粮食安全抓得紧。
中国国家要养活全球20%的人口,可耕地面积只占全球9%,相当于用更少的地,养更多的人,这份压力不小,所以必须把粮食攥在自己手里。
![]()
为了种够粮食,中国一边开荒提质,一边拼命提产量。
东北的黑土地是种粮的“宝地”,可前些年因为过度耕种,有些黑土地出现了板结、肥力下降的问题。
黑龙江省从2020年就开始搞黑土地保护工程,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的方式改良土壤。
2024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当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50万亩,这些田有完善的灌溉系统,抗涝抗旱能力强,种出来的小麦、玉米,单产比普通田高15%到20%。
![]()
光有好地还不够,还得有好种子,这些年,农业专家们一直在琢磨良种,比如小麦品种“济麦44”,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优良小麦品种推荐名单,它抗病性强,不管是干旱还是多雨,都能稳定收成。
在山东德州的试点田里,济麦44亩产达到了620公斤,比当地以前种的品种,每亩能多收100多斤。
现在中国国家的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不管是水稻、小麦还是玉米,用的基本都是优质种。
![]()
除了良种良地,科技也帮了大忙,现在不少地方种粮都用上了“黑科技”:河南的种粮大户用无人机撒化肥,一天能撒200多亩地,比人工快十倍。
江苏的稻田里装了物联网设备,土壤湿度、温度实时传到手机上,缺水了自动灌溉,不用再靠天吃饭。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3.2%,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代代农业人趴在田里、泡在实验室里干出来的。
![]()
这么多办法一起上,效果很明显:中国国家的口粮自给率超过了100%,也就是说,光靠自己种的粮食,就够全国人吃了。
粮食库存也足得很,小麦和稻谷这两种主要口粮,占粮食总库存的比例超过70%。
正是国家把粮食安全当基本人权一样守护,中国才能把米、面、蔬菜的价格控制在安全、稳定的区间。
![]()
至于那些卖得贵的面包,其实跟原料贵不贵、工艺复杂不复杂没多大关系。
毕竟米和面这些民生底线守住了,面包这种非刚需的消费品,本质上就是商家看市场情况定价,有人愿意为了新鲜、打卡买单,既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也能拉动点消费,没什么不好。
![]()
中国现在能安心地买128元的面包尝鲜,也能踏实买3元一斤的大米做饭,这份“不用为吃发愁”的底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是国家把饭碗端得稳稳的,才给了中国选择的自由,往后不管市场上出多少新奇的消费品,不管物价有多少小波动,只要粮食安全的底线守得牢,中国老百姓的小日子就会一直稳下去,越过越有奔头,越过越踏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