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1月9日,美国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了,美方花费了大量时间,分析中国生产导弹相关的发射基地,生产基地的情况。
![]()
最终得出了结果:中国火箭军相关的136个导弹基地,导弹生产厂,超过60%以上,正在进行,或者5年前就可以开始全面扩建,建筑面积扩大了至少200多万平方米。美国媒体称,“中国导弹工厂生产的洲际导弹,弹体已经堆满了生产基地,与美国洲际导弹量产困难,形成了天壤之别。”
卫星拍疯了
CNN记者这五年没少加班,找卫星图像公司盯了中国导弹基地和工厂五年。
报告里一组数据让美国人坐不住:中国目前有136处导弹相关基地和生产设施,超六成过去五年要么新建要么扩建,新增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换算成标准足球场有280个,相当于中等规模城区。
![]()
美媒最震惊的不是基地面积,而是车间的“生产速度”。卫星照片显示,北京生产东风系列导弹的工厂,短短几年规模膨胀近一半,新建多层厂房里导弹弹体成排摆放,堆得像露天停车场,规模堪比汽车装配线。
美国武器专家德克尔·伊夫莱斯直言,中国导弹生产效率“像印钞机一样”,完全颠覆西方对中国导弹“小批量生产”的印象。
![]()
更让美媒焦虑的是产能对比。
美国洲际导弹还卡量产瓶颈,“哨兵”导弹至今在设计图纸阶段,中国却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机器人缠绕碳纤维壳体,3D打印发动机喷管,弹头再入舱能用五轴机床一次成型。
五角大楼之前估计中国导弹开战三星期后打光补不上,现在这份报告让这判断成了笑话。
![]()
核弹头增长速度也被紧盯。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起每年新增约100枚核弹头,2025年总数突破600枚,增速全球领先。
虽和美俄各五千多枚库存差得远,但美媒更看重战略意图:中国核力量全方位更新,陆基导弹井伪装成风电场,公路铁路机动平台可转移,8艘094型核潜艇搭载射程超万公里的巨浪-3潜射导弹,“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基本成型,目的是在可能的局部冲突中保留持续打击能力。
![]()
美媒分析,这种产能提升不是为了单纯堆库存,而是为了在可能的局部冲突中,保留“持续打击的选项”。
美媒推演“三板斧”
盯着中国导弹产能的爆发式增长,美媒没停留在数据震惊,反而结合俄乌战场的实战经验,开始推演中国可能的导弹运用战术——现代导弹战早不玩“地毯式轰炸”了,核心就是“先断神经再毁躯体”,三步就能让对手没反抗力。
![]()
第一步是“致盲”,专打防空系统的“眼睛”。乌军靠自杀式无人机端了俄军先进雷达后,S-300、S-400直接成了摆设,导弹再好也跟“盲人撑伞”似的。
所以美媒判断,中国首波打击不会瞄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而是日本各地的预警雷达和爱国者防空阵地。
![]()
更关键的是,卫星图显示中国扩建导弹工厂时,还配了新型制导生产线,导弹命中精度能到米级,“戳瞎眼睛”的本事更厉害。
第二步“断链”,砍断补给线。美媒特意点了日本舞鹤、大凑这些军港,说这是日军的“粮草仓库”,战机燃料、军舰弹药都从这来。
![]()
一旦这些港口被导弹毁了,就算战机、驱逐舰本身完好,也会因缺油少弹变成“没用的金属疙瘩”,不流血却能让“流动战力”没了依托。
而中国的鹰击-20正好适配,射程超1000公里,末端速度10马赫,10分钟就能到目标上空,美军航母都反应不过来,更别说日本军港了。
![]()
第三步“破心”,砸烂“工业心脏”。美媒觉得,想让对手长期没反抗力,就得打造船厂、军工厂这些地方,一旦瘫痪就没法造新武器,形成“难快速恢复的生产力损耗”。
更让美日头疼的是,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让现有反导系统失效,比如鹰击-19,速度12马赫还能做“S形”机动,日本宙斯盾拦截成功率不到10%,基本白费劲。
![]()
而且这“三板斧”不是孤立的,是体系作战:东风弹道导弹负责远程打击,鹰击系列高超音速导弹、巡航导弹管中程压制,再加上远程火箭炮和无人机蜂群饱和攻击,多层火力配合,对手根本防不住。
台海牵动全局
而美媒心里很清楚,中国这套导弹体系和战术布局,核心落脚点始终绕不开台海议题,这也直接牵动了整个东亚的安全格局——不让外部势力轻易插手台海,敢来就得付惨痛代价。
![]()
可这场导弹博弈,正让东亚陷入“你增防我扩攻”的安全死循环。
日本的反应很直接。作为岛国没战略纵深,军港基地还扎堆,面对导弹威胁只能把阵地往前挪。
美媒报道,日本已组建7支岸舰导弹联队,3支部署在九州和冲绳盯着西南方向;还在研发“岛屿防卫用高速滑空弹”,早期型号射程500-900公里,2026年列装,未来还要搞3000公里以上增程型。
![]()
更关键的是,日本把导弹阵地往冲绳、宫古岛等离岛延伸,还打算融入美军“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系统,和“战斧”导弹协同作战。
2025年这“安全困境”更明显了。4月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根本谈不拢:中方吐槽美军舰机侦察太频繁易误判,美方倒打一耙说中国导弹产能是“威胁”。
![]()
谈不拢就互相加码:日本2025年防卫预算反导投入涨15%,西南离岛加雷达;中国则扩建基地提升导弹快速反应能力。
美媒担忧,这种战术和产能双升级,让冲突门槛越来越低——双方都觉得“能扛住”,误判风险骤增。而且日本部署还矛盾:离岛阵地离中国近,却更暴露,等于主动送“靶子”。
![]()
破局不靠“多造弹”
但持续的“你增防我扩攻”显然走进了死胡同,美媒也不得不承认,单纯靠堆砌武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破局需要跳出对抗思维。
美媒最近算过一笔账:单纯靠造更多反导系统,根本赶不上中国的导弹产能。就算日本把反导预算涨20%,面对中国的导弹生产速度,也只是杯水车薪。
![]()
所以他们给出破局思路:比起武器对抗,重建危机管控机制更迫切。
冷战时美苏都有核武器,最怕“战略误判”,于是签了导弹发射通报协定,还设了实时军事热线,有情况能马上沟通。
![]()
但现在中美缺这套机制——2025年海上磋商虽达成部分共识,却没形成常态化军力部署通报,也没有明确的冲突预防协议,万一导弹误飞、舰机近距离接触,很可能因沟通不畅酿大祸。
美媒认为破局路径很明确:一是搞“不挂线”的实时军事热线,不管是美军侦察遇拦截,还是中国导弹试射,双方能第一时间沟通;二是制定导弹发射预警规则,像中俄那样,发射弹道导弹提前告知时间、方向;三是建立联合演训透明化机制,演训前互相通报地点、规模,别搞“突然袭击”。
![]()
战略学者也说,区域安全关键不是“谁的导弹更多”,而是“如何让先动手成为不可想象的选项”。真打起来没有赢家:日本工业心脏会被摧毁,中国也得面临长期地缘孤立。
说到底,东亚安全困局不是“谁有多少导弹”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对方导弹”。跳出“你防我攻”的思维,坐下来谈清楚规则、建牢固沟通渠道,才能让打击蓝图永远不会变成现实灾难。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