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通报:该国10个州在3个月内累计报告13例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病例,患儿年龄从16天到157天不等,最小者尚不足1月龄。所有患儿均曾食用本土品牌ByHeart生产的“全营养婴儿配方奶粉”,目前涉事企业已召回两批次产品,所有患儿经住院治疗和BabyBIG(婴儿肉毒杆菌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干预后,暂无死亡病例报告。
![]()
图源:央视新闻
这起事件再次将 “婴儿肉毒杆菌中毒” 这一罕见但凶险的疾病推到公众视野。为何看似安全的配方奶粉会成为诱因?婴儿感染肉毒杆菌的机制与成人有何不同?家长该如何防范?
01
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特殊的肠道感染
与成人多因为食用含现成肉毒毒素的食物(如变质罐头、发酵食品)中毒不同,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的机制更为特殊。婴儿肠道尚未发育成熟,缺乏抑制梭菌的胆汁酸,也没有建立稳定的正常菌群屏障,这让肉毒杆菌芽孢有了可乘之机。
当芽孢通过食物(如受污染奶粉)或环境灰尘进入婴儿肠道后,会在无氧环境下发芽、繁殖,并持续产生嗜神经毒素。这种毒素会阻断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递,导致全身骨骼肌逐渐失去收缩能力,最终引发松弛性麻痹。
成人肠道能轻松抵御芽孢,但6个月以下婴儿的肠道相当于无设防状态。数据显示,多数病例集中在6周至6个月大的婴儿,3-4月龄是高危期,1岁以上儿童肠道功能完善,几乎不会感染。
02
两大高危诱因:奶粉污染与蜂蜜
此次美国事件中,配方奶粉成为疑似污染源,这并非个例。回顾过往案例,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的风险来源主要集中在两类:
一是受污染的婴儿配方奶粉
奶粉中出现肉毒杆菌芽孢,多与生产链条的漏洞相关。若原料奶在挤奶、运输中接触被土壤或粪便污染的设备,或生产时杀菌温度、时间不足,甚至包装环节接触带菌环境,都可能导致芽孢残留。
![]()
值得注意的是,奶粉本身干燥的特性虽能阻止芽孢繁殖,但一旦冲调后长时间放置,或冲调用水、餐具未彻底消毒,残留的芽孢可能在温湿环境下激活。不过此次美国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涉事奶粉的污染更可能出现在生产环节,目前美疾控中心仍在对剩余奶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最终结果预计数周后公布。
二是明确高危风险的蜂蜜
相较于奶粉污染的偶发性,蜂蜜是全球公认的婴儿肉毒杆菌高风险食品。蜂蜜是唯一经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证实的、可避免的肉毒杆菌芽孢来源。加州疾控中心曾强调“1岁以下婴儿禁喂蜂蜜”。
![]()
很多家长误以为天然蜂蜜更安全,实则芽孢的存在与蜂蜜品质无关。然而,即使是优质蜂蜜,也可能因蜜蜂采集花粉时接触土壤中的芽孢而受污染。2025年国内曾报告1例婴儿因喂食 “农家自酿蜂蜜水” 引发中毒的案例,患儿出现吞咽困难、头部无法直立等症状,经抗毒素治疗后才脱离危险。
03
警惕五大早期症状:便秘是首发信号
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的潜伏期通常为几周到几个月,症状发展缓慢,初期易被家长误判为宝宝没精神,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通常来说,家长需重点关注以下5个早期信号:
1. 顽固性便秘
这是婴儿肉毒中毒最典型的首发症状,多数患儿会先出现3天以上不排便,且无明显腹胀、哭闹等便秘不适表现,易被误认为攒肚。
2. 头部控制能力下降
患儿会突然出现抬头无力,竖抱时头部频繁后仰或左右摇晃,无法稳定支撑,平躺时也难以自主转头。
3. 吞咽与吸吮无力
喂奶时宝宝含乳不紧,吸吮力度明显减弱,甚至出现呛奶、吐奶,部分患儿会流口水,因吞咽功能减弱导致口腔分泌物堆积。
![]()
4. 哭声异常
哭声变得低微、无力,像小猫叫,或哭闹时无法发出正常音量,有时甚至想哭却哭不出来。
5. 全身软弱乏力
宝宝肢体活动减少,四肢瘫软如面条,换尿布时无法自主蹬腿,清醒时也多处于嗜睡状态,反应迟钝。
这些症状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肌麻痹,引发呼吸困难甚至呼吸骤停。专家强调,若宝宝出现2项及以上上述症状,尤其是有高危食物接触史(如食用过涉事奶粉、蜂蜜),需立即就医,通过粪便检测确诊。
04
预防与应对:三大核心防护措施
婴儿肉毒杆菌中毒虽凶险,但只要做好预防,完全可大幅降低风险。结合国内外权威机构的建议,家长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严格规避高危食物
1岁以下婴儿绝对禁止食用蜂蜜,包括含蜂蜜的糕点、调味酱、止咳糖浆(部分中成药止咳剂含蜂蜜成分,需仔细查看配料表);
选择正规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优先查看生产批次是否在监管部门公示的合格名单内,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海淘奶粉或临期产品;
不喂婴儿自制发酵食品(如自制酸奶、泡菜)或未彻底加热的罐头食品。
第二,做好环境与饮食卫生
冲调奶粉前需彻底清洗双手,奶瓶、奶嘴用沸水煮沸消毒至少5分钟;冲调用水需用烧开后冷却的自来水,避免直接用矿泉水或未经消毒的井水;
奶粉开封后需密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开封后1个月内用完;冲调后若宝宝未立即饮用,需在2小时内冷藏,冷藏后24小时内未喝完需丢弃;
避免婴儿接触庭院土壤、花盆泥土,减少环境中芽孢的接触机会。
第三,掌握正确应对方式
一旦怀疑宝宝可能感染,需立即前往有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医院,尽早使用BabyBIG或肉毒抗毒素。诊断后尽快用抗毒素,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治疗期间需配合医生进行呼吸支持和营养支持,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后可完全康复,无后遗症。
罕见但需高度警惕
婴儿肉毒杆菌中毒虽属罕见,但风险真实存在。家长应警惕高危食物如蜂蜜,严格遵循奶粉冲调与保存规范,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一旦发现宝宝出现持续便秘、哭声无力、吞咽困难等异常,应尽早就医。科学防范与早期识别,是避免危险的关键。
本文来源及参考文献:
[1]https://news.cctv.com/2025/11/10/ARTINfuRpHAZ3uiJYd5Gm2F5251110.shtml
[2]Arnon SS, Midura TF, Clay SA, Wood RM, Chin J. Infant Botulism: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Aspects. JAMA. 1977;237(18):1946–1951. doi:10.1001/jama.1977.03270450036016
[3]Harris, R.A., Dabritz, H.A. Infant Botulism: In Search of Clostridium botulinum Spores. Curr Microbiol 81, 306 (2024). https://doi.org/10.1007/s00284-024-03828-0
[4]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69335725142655499/?upstream_biz=doubao&source=m_redirect
[5] Charan N, Wong JJ, Chan WSD, Ho ZJM, Sim HCJ, Loh JP, Foo LY, Octavia S, Ang M, Thoon KC. Infant botulism in Singapore. Singapore Med J. 2020 Mar;61(3):165-166. doi: 10.11622/smedj.20200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