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山城涌动沁园春——写在毛主席《沁园春•雪》发表八十周年之际

0
分享至

山城涌动“沁园春”(散记)

——写在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发表八十周年之际

二月梅



大凡了解中国近现代诗词的人,都会知晓那首气壮山河,雄视古今,胸怀天下,大气磅礴的词——这便是毛泽东主席的名作、1945年11月14日在重庆首次发表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横绝时空,以冰封雪飘为卷,挥洒间指点千年帝业,目光洞彻今古,用改天换地的豪情,书写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磅礴之志。极大地轰动了当时的整个山城,使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取得了文化上的完胜。如今,每每读来,仍依然还是震聋发聩,动人魂魄,心潮澎湃。然而,时间的潮水滚滚向前,这首词的发表一晃已过去八十周年了。在此之际,不能不令人想起它发表时的那些往事和难以忘怀的啸吒风云。





1945年的深秋,山城的雾似乎比往年更浓了些。它从嘉陵江、从歌乐山的谷壑间,一丝丝、一缕缕地蒸腾而起,缠绕着,弥漫着,将整座陪都重庆密密地包裹起来。行走在青石板路上,都能感到一种湿漉漉的、沉甸甸的压抑。此时,抗战的烽火方才熄灭,但空气里却嗅不到多少新生的欢愉,反而却酝酿着、感觉到另一种更深沉、更令人不安的气息,即内战的阴云正沉甸甸地压将了下来。



正是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封电文,飞越千山万水,送到了延安的窑洞。电文里满是“和平建国”、“共商大计”的“恳言”,邀请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那背后的机锋,毛主席与中共的领导们,岂能读不出来?但为了那一线尚存的和平曙光,为了揭穿那或许本就不存在的“诚意”,毛主席决定要亲自深入虎穴,去参加他们设定的所谓谈判。



8月28日,这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延安机场上,人群静默。毛主席没有穿那一身他惯常的灰布军装,而是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蓝灰色中山装,头戴一顶灰色盔式考克帽。这身打扮,让他更多地显示出几分文气,倒像是一位远行的学者。他与周恩来、王若飞等在美国代表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陪同下,一同登上美军的运输机,当走到舷梯顶端时,他回过身,挥动那顶盔帽与送行人群告别。阳光照着他宽厚的面容,那笑容里,有决绝,有从容,更有一种洞悉未来的坦然。飞机轰鸣着,载着他,飞向那片迷雾深锁的山城。





当飞机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时,上万民众的欢呼声冲破雾霭,《大公报》社评连夜写下:“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前去接机的蒋介石代表、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握着毛主席的手时,或许未曾料到这场“鸿门宴”竟成了民心向背的试金石。





谈判在曾家岩50号与红岩村之间展开。国民党代表王世杰等人面对中共提出的十一项提要,在解放区政权与军队整编问题上寸步不让。僵局之下,毛主席却忙着会见各界人士——在宋庆龄寓所纵论建国方略,与张澜在特园煮茶谈民主,连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感叹“润之有大禹治水的胸襟”。此时晋冀鲁豫战场传来捷报,上党战役歼灭阎锡山部3万人,毛主席那句“前方打得越好,我在重庆越安全”的叮嘱,成了谈判桌上最硬的底气。终在43天的谈判斡旋后,于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虽未解决核心分歧,却将“和平建国”的理念深植人心。





在这紧张与周旋的间隙,一位故人的到访,为这段风云岁月,添上了一抹最为瑰丽、最为传神的文学注脚。这人便是柳亚子。他是南社的创始人,既是国民党元老,更是一位热血贲张的爱国诗人。他与毛泽东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一九二六年在广州的初晤。那时,一个是国民党中央的代理宣传部长,一个是时任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共同的理想与诗趣,让他们一见如故。十九年过去,世事沧桑,故人重逢于这多事之秋的山城,那份激动,是可以想见的。



8月30日,也就是重庆谈判抵达的第三天,毛主席即在桂园寓所设宴招待柳亚子、沈钧儒等民主人士。席间,他们畅叙旧谊,抒发诗情。柳亚子即席赠诗: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回顾了他与毛泽东自1926年广州初识的深厚交谊,赞叹毛泽东赴渝谈判的胆识,盛赞毛泽东为孙中山与马克思之“双源合”,表达了对和平建国的热切期盼。这首诗于9月2日以《赠毛润之老友》为题,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引起了山城的很大反响。毛泽东随后也以一首《沁园春•雪》的手书相酬。这便引出了那一段震动天下的词坛佳话,成为重庆谈判期间最具传播力的重大文化事件。



其实,毛泽东主席的这首词并非即兴之作。它的魂,早在九年前,在陕北那片苍茫的高原上,便已孕育成形了。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渡黄河抗日,抵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曾在这里驻留了十七天。袁家沟地处黄河西岸,自古为陕北要冲,群山环抱,山势险俊。2月7日这天清晨,大雪纷飞,他披着一件灰布棉袄,踏着没过脚踝的积雪,登上了村外一座叫“高坬塬”的土山。当时42岁的他,正处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转折点上——中央红军历经长征抵达陕北不足四个月,身后是数十万国民党军的追剿,面前是虎视眈眈的日军和阎锡山部队的阻截,他要在陕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为疲惫而坚定的红军、为民族寻找一条生路。他站在这个位置上,能将秦晋峡谷的苍茫尽收眼底。连日大雪纷飞,但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整片黄土高原被装扮成一个无垠的、静穆的银色世界。而那奔腾的黄河,也失却了往日的喧嚣,像一条沉睡的巨蟒。这壮丽的河山,与红军长征胜利、即将开赴抗日前线的昂扬心境,在他胸中激荡、融合,终于喷薄而出,化作了这一阕横绝六合的《沁园春•雪》。



在宴请柳亚子等人的宴会上,由于毛主席当时事情很多,8月30日当天并没有与柳亚子写和诗,而是在10月7日,亲笔将《沁园春•雪》抄录在一张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并附信:“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一并送给了柳亚子。他那潇洒的笔墨酣畅淋漓,字字如斗,仿佛挟带着北国的风雪与豪情。柳亚子收到瑰宝,只读得一遍,便觉得一股雄浑之气扑面而来,将他整个人都震慑住了。他赞不绝口,称其为“千古绝唱”。后来回忆那一刻的感受时,用了“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东坡、幼安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的赞语。这首词虽是一首旧作,气象却是亘古未有的新。柳亚子欣喜若狂,与好友、进步画家尹瘦石一同欣赏,并邀其为毛主席的词作图。不久,柳亚子又自作了一首次韵唱和毛主席“沁园春”的词,发表在11月11日的《新华日报》上,致使整个山城期待看到毛主席词作的愿望异常强烈。此后,柳亚子与当时的《新民报》编辑吴祖光联手,几经周折,终于在1945年11月14日的《新民报晚刊》上,将《沁园春•雪》公开发表了出来。吴祖光还特意加了一段按语,称其“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这雄词的发表,真如一块巨石投掷于静水之中,瞬间在山城激起了滔天巨浪。那几日,重庆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人们谈论的,不再是前方的战事,不再是扑朔迷离的时局,而是这一首《沁园春·雪》。它像一阵来自北国的雄风,吹散了山城上空的沉沉雾霭,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一个迥异于国民党宣传中的“匪首”形象。那词中的气魄,那睥睨千古的豪情,那对“风流人物”的全新定义,深深地震撼了久居大后方、被靡靡之音包围的知识分子与普通市民。一时间,唱和者蜂起,文人墨客,无论左中右,都争相提笔,欲与毛公试比高。据后来的统计,在短短一两个月内,仅重庆一地发表的唱和之作,便不下五十余首,评论、赞美的,各种声音汇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奇观。



这空前的盛况,自然也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据说,他读到这首词时,开始颇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恼怒。他不能理解,也不愿承认,这位他从前的“湖南匪首”,竟有如此磅礴的文采与胸襟。在他的授意下,国民党宣传部门暗中组织了一班文人,要求他们每人写一首《沁园春》,务必要在气势上、文采上压倒毛泽东。然而,一群被禁锢了思想、带着镣铐的文人,又如何能写出那等吞吐宇宙的篇章?他们搜肠刮肚写出来的作品,要么是酸腐的谩骂,要么是孱弱的呻吟,终究是“鸦鸣蝉噪,可以喷饭”,没有一首能与之抗衡。最后,据说陈布雷无可奈何地向蒋介石汇报:“毛词,刊于各报,和者甚众,其势甚器尘上。”蒋介石沉默良久,也只能悻悻地说:“比打一个大败仗还丢脸。”



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墨之战,以毛泽东和《沁园春·雪》的完胜而告终。这首词,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文学生涯的一座巍峨高峰,也是他作为革命家、战略家博大情怀的最为集中的艺术体现,更是中国现代诗词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它将古典词的形式与现代革命的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前无古人的雄浑、豪放而又不失典雅的美学风格。



八十年了。八十年的风雷激荡,八十年的沧海桑田。山城的雾,散了又起,起了又散;嘉陵江的水,日夜不息,奔流向前。而那一首《沁园春•雪》,却早已超越了它诞生的那个具体的历史时刻,化为一种精神,一种气概,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那北国的雪景,更是一种面对艰难险阻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壮志,是一种审视历史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与担当。

八十年山河巨变,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早已不是八十年前的那种状况了,她已完全自立于了世界民族之林,已前所未有地靠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正如词中所预言的那样,如今的“风流人物”,也仍在续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沁园春•纪念毛主席《沁园春•雪》发表八十周年。

冬初渝州,雾锁危城,风卷雄关。忆孤征虎穴,胸移星斗;轻挥玉冠,气撼云坛。墨涌陪都,江翻巨浪,词震山城雷破寒。唱银粟,评明王圣帝,威响尘峦。

江山再焕新颜,越千代,风流竞仰观。记开天拓土,功昭日月;安邦济世,德泽人寰。史笔鸿书,兴邦伟志,国魄凝然定宇磐。抬望眼,恰龙腾四海,盛世人间。



(写于2025年11月13日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二月梅,山东邹城人,研究生学历,山东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阿天爱旅行
阿天爱旅行
热爱旅行的人
339文章数 798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