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虽未正式宣布“停火”,但双方在关税、科技、外交等领域的对抗明显放缓。
这场大国博弈进入阶段性缓和,但东南亚国家并未等待裁判的哨声,而是悄然做出自己的选择: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命脉,必须紧紧系于中国。
这一判断不是感性驱使,而是基于现实利益和地缘逻辑的冷静计算。
![]()
过去几年,美国在东南亚的政策充满矛盾。
一方面提出“印太战略”,试图拉拢东南亚国家;另一方面却对这些国家加征高额关税。
例如,美国至今对越南维持20%的关税,对马来西亚和泰国也保持19%的关税,仅对少数商品给予豁免。
这种经济压力让东南亚国家难以真正受益于美国的“去中国化”战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务实合作。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迅速调整对外贸易布局,加强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系。
2022年,东盟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6.52万亿元人民币。
到2024年,中越贸易额突破2050亿美元,中马达2120亿美元,中柬也增至151亿美元。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贸易规模,更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深度嵌入的关系。
越南出口美国的大量商品,其原材料和中间品仍来自中国;柬埔寨的服装厂和电子组装线背后是珠三角供应链的延伸;马来西亚的芯片封测产能直接对接中国市场。这种结构性依赖,不是短期政策能轻易改变的。
除了贸易,中国在东南亚的基建投入也改变了区域格局。以中老铁路为例,这条铁路于2021年底通车,让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
2024年数据显示,中老铁路运输货物总量达1960万吨。中国建材、水果、日用品涌入老挝,老挝矿产、农产品则反向进入中国云南。
越南的态度转变也值得关注。面对美国威胁加征关税的压力,越南迅速与中国达成协议,翻新河口—老街跨境铁路,并规划高铁直连昆明。
与此同时,柬埔寨的德崇富南运河项目也在推进。这条运河连接湄公河与泰国湾,一旦建成,将绕过越南控制的出海口,为柬埔寨、老挝和泰国提供新的物流通道。
中国不仅是该项目的主要技术支持方,更是资金提供者。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是经济合作的象征,更是区域物流格局的重构。
相比之下,美国在东南亚的基建存在感则显得薄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早已名存实亡,“印太经济框架”缺乏实质内容,连承诺的5G网络建设也迟迟未落地。当中国通过基建铺设发展之路时,美国还在争论预算拨款。
东南亚国家并非不懂平衡之道。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曾表明:“国际旧秩序逐渐瓦解,新秩序终将形成。”
这反映了东南亚国家的普遍焦虑:过度依赖任何一方都可能面临被抛弃的风险。因此,这些国家选择了一条务实的道路——战略自主。
泰国采购美国战机的同时也引进中国导弹;马来西亚允许美军使用基地,同时深化与中国的半导体合作。
菲律宾则减少南海问题上的挑衅,与中国重启渔业联合巡逻。这种动态平衡,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过度依赖某一方。
民意也在悄然变化。中国继续被视为在经济和政治上对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虽然东南亚在软实力上仍偏向西方,但“谁能带来饭碗”已成为首要考量。
柬埔寨年轻人宁愿去西港特区打工,而不是等待虚无的“民主援助”;越南大学生更关注中国企业带来的就业机会,而非意识形态的争论。
这种选择源于中国项目落地、订单兑现、基建完工带来的实际收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