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伊斯兰堡的清晨,本该是宣礼声和街市喧闹交织的节奏。然而,11日那一声巨响,撕裂了空气,也撕裂了人心。一辆汽车在法院外爆炸,火光吞噬了街道,十二条生命就此静止。又一次自杀式袭击,又一次“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声明,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再一次被恐怖的阴影覆盖。
![]()
就在这场爆炸的前一天,南瓦济里斯坦地区的军校也遭到了袭击。那是一场针对国家心脏的暴力考验——一辆装满炸药的汽车直冲大门,安全人员奋力反击,击毙两名武装分子。到12日,参与袭击的五人全部被击毙,硝烟暂歇,但空气中仍弥漫着火药的味道。
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在会议上发声,他的语气冷静,却压抑着悲愤:“这些懦夫的行径,绝不会动摇我们的决心。”在连续的恐袭面前,一个国家需要的不仅是愤怒,更是一种向前走的意志。达尔提到对话、理解与伙伴关系,那是巴基斯坦在经历无数次流血之后,总结出的唯一可行之路——不是屠戮,而是合作;不是报复,而是坚持。
然而,和平在巴基斯坦总像是一种奢侈。每一次爆炸,都像在提醒世界:这个核大国依旧生活在不稳定的边缘。地理上,它夹在阿富汗的风暴之后,内部又被极端主义的暗流撕扯。外部的火点未灭,内部的伤口未愈。巴基斯坦的反恐战争,从未真正停过。
![]()
南瓦济里斯坦——这个名字,几乎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从“巴塔”到各种分支组织,这片山地无数次被血染红。巴军的士兵在那里牺牲,平民在那里流离。每一次胜利都伴随新的威胁,每一次清剿都在孕育新的报复。
而伊斯兰堡的爆炸,更是一种象征。首都的安全象征着国家的秩序,当恐怖分子将炸弹带进法院门口,这不仅是谋杀,更是挑衅:挑衅政府、挑衅法律、挑衅文明。那辆被炸成废铁的汽车,烧毁的不只是车身,还有一个国家艰难维系的平静。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谴责了这场袭击,国际社会也一次次表达哀悼。但对巴基斯坦人而言,悲伤早已不是新闻。二十多年反恐战争的代价,早让他们学会了在血与灰尘中继续生活。孩子依旧去上学,商贩依旧摆摊,政府依旧开会。恐怖试图让人麻木,而巴基斯坦选择让麻木变成韧性。
![]()
在过去几年,巴基斯坦的安全局势曾一度改善,人们以为恐怖主义已经被遏制。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总让希望变得脆弱。阿富汗局势的震荡,让大量极端分子卷土重来。边境线漫长、山地复杂、部族关系交织,这些都成了恐怖组织的庇护所。巴基斯坦像在同一只无形的手搏斗——它不知道那手何时再伸出,但始终保持警惕。
达尔的表态,是政治语言,也是真实写照。巴基斯坦政府深知,仅靠武力无法根除极端主义。那些拿起枪的人,往往不是单纯的敌人,而是被极端思想、贫困、绝望包裹的人。要消灭他们的动机,比消灭他们的武器更难。达尔说,“对话、理解和伙伴关系”是实现和平的途径,这不仅是外交辞令,而是一种现实的无奈:战争打了二十年,巴基斯坦已经明白,枪口能摧毁身体,却摧毁不了信仰。
但理性并不意味着退让。军方在南瓦济里斯坦的迅速反击说明了另一种态度——谈判的同时,决不放弃战斗。面对恐怖主义,巴基斯坦既要用刀,也要用笔。既要清剿武装,也要重建人心。这是一个国家在火与光之间寻找平衡的艰难旅程。
街头的巴基斯坦人或许已经对爆炸的新闻麻木,但他们对恐怖的态度从未软弱。每一次袭击之后,社交媒体上都会出现一句话:“他们炸不毁我们的信仰。”这种信仰,不只是宗教的信仰,而是一种生活的倔强——一种不肯让暴力决定未来的固执。
在达尔的声明里,有愤怒,也有克制;有警告,也有自省。他提到“无论恐怖在哪里发生,我们都坚决反对”。这是对外的宣示,也是在提醒世界:恐怖主义没有国界,任何一次爆炸都不只是一个国家的灾难,而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夜幕下的伊斯兰堡,警车的灯光仍在闪烁,调查仍在继续。那些逝去的人或许再也听不到祈祷声,但他们的名字将留在巴基斯坦的记忆中。一个国家的力量,往往不是在胜利时体现,而是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被证明。
爆炸的烟尘会散去,废墟终将清理干净,但对和平的渴望不会熄灭。恐怖主义可以炸毁街道,却炸不毁一个民族的信念。巴基斯坦在痛中行走,在血中坚持,在恐惧与希望之间继续呼吸。这就是它的宿命,也是一种不屈的姿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