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劝中对美“妥协”,又是扬言印度早晚超过中国,新加坡究竟想干嘛?
在中美刚刚达成阶段性缓和的敏感节点,一个依赖马六甲海峡吃饭的小国,为何如此急切地替印度“画饼”,又替美国“劝架”?
![]()
答案不在经济数据里,而在坡县的地缘政治上。
小汉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新加坡打的什么算盘。
人口年轻就能赢?
2025年10月,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伦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一场对话中,再次抛出老调重弹的观点:印度凭借更年轻的人口结构,未来“总有一天会赶上甚至超过中国”。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理有据,毕竟联合国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人口中位数为28岁,而中国是39岁。
年轻人多,劳动力充足,消费潜力大,这不就是典型的“人口红利”吗?
![]()
但问题在于,人口红利从来不是自动兑现的支票,而是需要配套条件才能兑现的远期汇票。
印度当前文盲率高达21%,意味着每五个适龄劳动力中就有一人连基本操作说明都看不懂;
女性劳动参与率仅为22.5%,远低于孟加拉国的38.5%;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17%一路下滑到2025年的13%。
![]()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教育体系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政策混乱的现实。
反观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超95%,工程师数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8%,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从光伏组件占全球80%产量,到数字经济规模是印度的7倍,再到7纳米芯片实现量产,中国早已从“靠人多”转向“靠人强”。
![]()
当中国工厂的机械臂数量开始超过工人数量时,印度还在为童工问题与国际组织扯皮。
这种代际差距,岂是“年轻”二字能弥补的?
![]()
李显龙把经济竞争简化为人口年龄的数字游戏,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时代,劳动力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如果仅凭出生率就能决定国运,那非洲国家早就该统治全球经济了。
![]()
劝中国“忍让”,谁给的底气?
就在李显龙高谈印度前景的同时,新加坡政界另一股声音也在频频发声。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在新中论坛上公开表示,各国面对贸易摩擦不应“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应“多搭桥梁、寻找合作”,暗示中国应对美国挑衅保持克制。
![]()
这话看似中立理性,实则站不住脚。
中美贸易战始于2018年,是美国率先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2020年起,美国将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切断芯片供应。
2025年9月,美方又出台针对中国半导体的“50%穿透规则”。每一次冲突升级,源头都在华盛顿。中国所做的,不过是依法反制,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
更讽刺的是,就在徐芳达喊话“忍让”的同一时期,中美两国元首于2025年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
结果出人意料:美国主动取消所谓“芬太尼关税”,暂停24%对华关税一年,并暂缓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中方则暂停稀土出口管制新规一年作为回应。
这场“百分钟对话”清楚表明:不是中国低头,而是美国退让。因为现实告诉它,封锁打压行不通了。
![]()
在这种背景下,新加坡却要求被攻击的一方先放下武器,既不合逻辑,也不公平。
一个国土仅735平方公里、淡水依赖马来西亚、安全仰仗美军基地的城邦国家,当然希望世界风平浪静,好继续做“亚洲瑞士”。
但中国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制造业国、最大粮食消费国、最大能源进口国,安全边界远超小国想象。
![]()
历史上,中国因外部封锁被迫自主研发“两弹一星”;今天,面对芯片断供,只能靠自主可控突围。
这不是闭关锁国,而是买保险——平时不用,但不能没有。
![]()
唱衰中国,实为自保
李显龙为何突然热衷吹捧印度?表面看是分析经济趋势,实则暗藏战略算计。
一方面,新加坡自身面临人口萎缩困境。其总人口约570万,生育率长期低迷,政府正苦于如何提升本国人口活力。
李显龙拿印度“人口增长”说事,实则是借题发挥,呼吁本国民众多生孩子,否则“竞争不过人口大国”。
![]()
另一方面,新加坡近年与印度加强经济合作,2025年签署多项双边协议,投入大量资金。
但国际资本正加速撤离印度,莫迪政府力推的“印度制造”计划四年间市场占比不升反降1%,最终不得不终止。
在此背景下,李显龙高调宣称“印度将超越中国”,无非是为安抚国内外投资者,强调“印度仍是下一个中国”,新加坡提前布局没错。
![]()
更深层的原因,则与地缘格局变化有关。过去几十年,新加坡靠马六甲海峡航运红利发家。
但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开通中欧班列,探索北极航道,传统海运通道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2025年,波兰切断部分中欧班列线路后,中国随即启动北极快速航道测试。这对依赖海峡过路费的新加坡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
![]()
于是,新加坡试图在中美之外引入“第三方砝码”——印度。
通过抬高印度地位,制造区域力量再平衡,从而维持自身在大国博弈中的“中间商”角色。
![]()
李显龙夸印度,总统尚达曼劝中国“别搞自给自足”,本质上都是同一套逻辑:
希望中国继续嵌入美国主导的旧秩序,不要另起炉灶,这样新加坡才能继续左右逢源、从中渔利。
![]()
大国崛起,岂容小国指点?
李显龙们最大的误判,在于用治理几百万人口城邦的经验,去评判一个14亿人口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路径。
他们习惯于在巨头之间“搭桥赚差价”,就无法理解中国为何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构建自主产业链。
中国不是不想合作,而是深知:合作的前提是平等,而不是单方面妥协。
![]()
2025年,中国进口大豆1.05亿吨,其中美国占比仅21.1%,远低于巴西。
就在中美会晤前夕,中国象征性采购三船美国大豆,传递的信号很明确:
市场在中国手里,买不买、何时买,由中国决定。
![]()
同样,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芯片,并未拒绝国际合作,反而大量出口惠及全球。
所谓“自主可控”,是为了避免重演华为被断供的被动局面,而非闭门造车。
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将“自主可控”曲解为“完全自给自足”,暴露的正是小国思维对大国安全需求的根本误读。
![]()
世界早已不是旧秩序一统天下的年代,当美国自己都承认中国是“同等对手”,甚至特朗普喊出“G2”概念时,李显龙还在幻想印度靠年轻人口复制中国奇迹,未免太过脱离现实。
经济竞赛比的不是谁年轻人多,而是谁能把年轻人培养成人才;国际博弈拼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手里有真筹码。
![]()
外交场上的赞美,往往比批评更需要琢磨。
李显龙的“看好印度”,徐芳达的“劝中国忍让”,听着温和,实则暗含立场。
他们真正担忧的,不是中印谁更强,而是中国崛起是否会打破他们赖以生存的旧秩序。
![]()
但历史不会倒流,中国走的路,从来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确保14亿人不被卡脖子、不被欺负。
这条路,不会因为几句“劝和”就转弯。
至于那些站在马六甲海峡边上指手画脚的声音,或许该先想想:当世界不再只走一条航道时,自己的桥,还能搭多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