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
“孩子进入青春期了,家里每天都鸡飞狗跳,他很难再听进家长的话!”在家长群中,类似的预警不绝于耳。但凡家里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总是如临大敌,仿佛青春期的来临是家庭要面临的一场灾难。
事实真的如此吗?青春期的孩子就这么难以沟通?
青春叛逆期,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里程碑。身为师长,假如可以摆脱对“青春叛逆期”的刻板定论,把青春叛逆期理解为青春探索期,赋予青少年自主探索的权利——结束亲子关系“童年模式”,进入亲子关系“平等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孩子的青春期变成生长期,而不是冲突期和割裂期。
“青春叛逆期”,其实是“青春成长期”
我们常说的青春叛逆期,大多发生在孩子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灾难期,充满了矛盾、冲突和破坏性,从其命名就不难看出来:背离了正确,谓“叛”,背叛了长辈和权威,谓“逆”;当我们把这个时期定义为“叛逆期”,其实已经在宣告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行为是一种错。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会变得偏激、愤怒甚至出现不良行为。但这并非这一阶段的必然宿命,而是他们在经历这个阶段时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所谓“青春叛逆期”,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宝贵契机,它出现的底层逻辑是一个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一个儿童在试探周边环境、并学习选择自己的行为时,主要是靠模仿和听从大人来进行的,他们面对大人时会表现出极强的服从性和依附性;他们的生活内容和活动范围也在成年人的视野之内,彼此重叠度很高。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开始拥有父母视野所不能及的活动范围,也开始有了独属自己的生活内容。这时,他们必然会萌发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判断、心愿和选择。
拥有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倘若一个儿童不能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选择,未来的人生会陷入很大的艰难。所以,当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想学习独立判断和选择,就是极其可贵的自我成长契机,也是他们的“青春成长期”。
在平日的观察中,我发现,确实有不少青春期的孩子想遵循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又对自己充满了犹豫和怀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选择和行动,但因为缺乏经验又很容易碰壁。这时,家长和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至关重要。聪明的家长和老师会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就做好准备,比如,认真观察和分析孩子的特点和擅长,认真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心声,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萌发。当他们犹豫和怀疑的时候,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去试试看;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错误时,帮他们分析原因、给予情绪价值,总结经验,学会在反思和复盘中提升认知力和行动力。就像帮助小树抽条一样,帮助小树长出自己的枝桠;也像帮助小鸟破壳一样,帮他们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托举他们学习独立飞行。
但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家长是不理解。面对孩子努力想自主选择、表达自己想法,他们会感到恐慌和反感;他们会否定和压抑孩子试图单飞的意愿和行为;在孩子遭遇困难时,不少家长会趁机嘲讽、否定和打压,让孩子重回“听话”“服从”的童年模式,继续由自己来代理孩子的人生。
家长的不理解,来自复杂的控制欲
一头是寻求独立精神的孩子,一头是不理解的家长——于是,在青春期的家庭中,不时就会爆发家庭大战。
那么,面对孩子寻求独立和单飞的愿望,家长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原因之一是,很多家长未能及时改变童年时的亲子模式。
在童年时期,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家长需要把孩子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内,以自身经验来规范和管理孩子的行为,并代替孩子做出生活中的选择。这种模式在孩子童年时,的确是安全的保障;但是,这种模式却会伤害他们未来的安全。要知道,儿童成年之后的安全度,取决于他们是否成功地拥有自己的生活智慧、生存能力、行为选择与自我管理能力。当父母依然采用儿童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则无法让孩子顺利长出上述独立能力,只会培养出“巨婴”。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荒诞的一幕:当一个孩子努力挣扎着想独自飞行时,很多家长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剪掉他的翅膀,但很多年以后却感叹自己的孩子不是遨游天空的雄鹰。
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家长无法跟孩子建构平等的关系,既不尊重也无法认知到子女独立的需求和权利,而是把子女视为自己的附庸,以爱的名义控制他们,把子女工具化,让他们以服从自己的需求为人生要则。
很多时候,家长的不理解,更多来自各种复杂的控制欲。比如,有些家长控制是因为自认为孩子只有依从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人生才会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两代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很多上一代的经验对下一代而言,存在过期和失效的问题。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来自自身生存的缺憾。比如,自身生活匮乏、精神不独立的家长,会在孩子身上寄托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从而造成对孩子人生的过度攀附;也有一些家长的控制来自于自身认知局限导致的焦虑,比如受精英主义成功观的影响,认为只有在“金字塔顶”的生活才值得过,于是不断用否定给予羞辱感,从精神上刺激孩子,导致孩子精神窒息或高度抑郁。
假如家长们不能摆脱上述问题,孩子的“自作主张”就会让他们感到痛苦、失落、危险甚至被冒犯,他们就没有能力把“青春叛逆期”理解成“青春成长期”,从而盲目采取抵制、否定、批评等错误做法,固执地要在孩子的人生中“垂帘听政”。
成年后的“自我养育”,是一种无奈的补救
家长的一意孤行,可能会造成多种后果。比如,孩子在试图自主选择时受到制止,如果这个孩子个性胆怯或温顺,他们大概率不会叛逆,而是延续童年的习惯,变得唯命是从。表面看,家长很省心,其实这种情形的风险更大。“温顺”的孩子往往很难长出真正的主体意识,他们大多是讨好型人格和完美主义,特别在意他人评价,非常需要别人的认同,否则难以确认个人价值。成年后,他们很难跟别人建立平等的关系,习惯于委屈和隐忍,并且很难做到欣赏自己,擅长贬低、责备和蔑视自己。
但要知道,人的主体意识早晚会觉醒,不在青春期发生,就会被拖到更晚。而拖得越晚则越痛苦,所以才出现了“自我养育”这个词——这是成年后无奈的补救措施,是对已经成型的人生修修补补,需要付出很多沉没成本。
假如,有的孩子个性较强,他们渴望坚持自己、不愿妥协,但又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和理解,就会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并且会在愤怒中变得盲目,出现“求异思维”,也就是“唱反调”——凡是父母认为对的,都当它是错的;凡是父母不让做的,就偏要去做。他们会用这种盲目的对立、自大、敌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有些孩子会带着报复心理,用毁掉自己的方式去反击父母,他们用自我堕落和毁灭,来惩罚大人们对他们的控制和摆布。
以上情况全都会造成亲子关系不可弥补的隔膜和断裂,代价十分巨大。
德国作家黑塞在他的作品《德米安》中,把这种契机视为“破壳”——努力生长自我意识的少年,就像努力破壳的小鸟,只有帮助他们“冲破束缚,打碎蛋壳”,才能帮助他们“在走向自我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毕竟,“面对自己、找到自我的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去行走的”。当孩子在青春期发出“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呐喊,这是他自我成长的信号,也是帮助他塑造自己人生、实现成长的最珍贵的契机。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
原标题:《没有叛逆过的孩子,未来也许会陷入更大的艰难》
栏目主编:姜澎 文字编辑:张鹏
来源:作者:杜素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