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加拿大移民部更新2025年8月档期数据:印度学生签证拒签率冲到74%,刷新十年纪录。同一天,美国驻孟买总领馆门口排队拐了七道弯,队伍里有人举着“F1 54%拒签”的打印纸,像举讣告。澳大利亚内政部也没闲着,把批签率从一年前的92%砍到48%,官方简报里直接点名“部分印度申请人提交非真实材料”。三国联动,刀口一致向外,目标只有一个——南亚次大陆每年300万嗷嗷待哺的年轻护照。
![]()
这不是简单的“移民门槛抬高”,而是西方对印度“教育—中介—黑工”灰色链条的一次精准爆破。加拿大边境服务局上周抽查安大略省一所语言学院,注册名单800人,实际到课40人,其余760人“蒸发”到仓库、外卖、Uber后座。移民官把空教室照片甩给媒体,配文:“这不是留学,是变相偷渡。”照片传回新德里,社交平台炸锅,高赞留言只有一句:“如果祖国真那么伟大,年轻人为什么要连夜逃走?”
![]()
2025财年联邦教育预算只占GDP的3.2%,低于全球平均4.3%,更低于中国的4.1%。公立大学过去十年新增席位为零,而高考人数翻了一倍。本科录取率跌破10%,相当于每十个考生里九个原地“社死”。莫迪政府喊了五年的“技能印度”,结果技校毕业生平均月薪1.2万卢比(约1000元人民币),比孟加拉国流水线还低。年轻人算得清账:在国内卷十年也买不起新德里一间厕所,出国搏一次,最坏结果不过是黑工攒下外汇,万一拿到身份就能让全家“上岸”。
![]()
2021—2023年,加拿大对印度学生一路开绿灯,两年发出35万张签证,占国际生总量四成。多伦多市中心地铁用印地语报站,温哥华便利店收银员清一色旁遮普口音。可“红利”很快变“洪流”。2024年,印度裔在加拿大申请难民数量同比暴涨470%,其中七成持学生签入境。渥太华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留学”只是跳板,留下才是目的。于是2025年5月,移民部悄悄把“财力证明”上调到每年2.5万加元,语言学校录取不再被视为有效OFFER,存款证明必须追溯12个月流水。一刀下去,74%的拒签率水到渠成。
![]()
国务院把F1签证的“移民倾向”审核外包给AI模型,只要社交媒体关键词命中“兄弟姐妹已在美国”“家庭农场负债”这类短语,系统直接红牌。2025财年第三季度,印度学生F1拒签率54%,比全球均值高23个百分点。孟买领馆外,一位计算机硕士申请人对着镜头怒吼:“我拿到史蒂文斯理工全奖,却被怀疑去打黑工?”视频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却一边倒:“签证官见过太多‘全奖’,转头就消失在新泽西仓库。”
![]()
11月1日起,印度护照持有者申请澳签必须额外提交“真实临时入境者”陈述,附带国内房产、父母退休金、家族企业税单,缺一不可。内政部统计,48%的印度申请人在这一关自己撤件——补不起材料,也经不起背调。悉尼大学招生办私下透露,2026年春季班印度新生将缩减六成,学校紧急给越南、菲律宾学生发“加急offer”填坑。
![]()
当西方集体关闸,印度国内的“出国工业”却仍在加杠杆。新德里地铁站里,中介广告贴满整节车厢:“0存款、0语言、保录取,拒签全退!”背面用小字注明“仅限加拿大私立学院”。一套流程走完,学生家庭背债20万卢比,中介赚走佣金,学校拿走学费,移民局留下拒签章。三方博弈,唯一确定的是年轻人被锁在机舱门外。
更尴尬的是军工层面的连锁反应。莫迪政府2025年刚与美国签署“印太工业走廊”协议,计划在印度本土生产F414舰载发动机,急需3000名高级焊接师、数控程序员。原本指望海外毕业生回流,现在签证一卡,人才管道直接断流。军方内部文件显示,首台国产舰载发动机交付节点已从2029年推迟到2032年。印度海军内部自嘲:“敌人还没开火,签证官先击沉了航母。”
![]()
南亚的“人口红利”正变成西方的“人口警报”。当74%的拒签率被翻译成印地语登上《印度时报》头版,读者留言最高赞写道:“他们怕的不是印度人读书,而是印度人读书之后不走了。”一句话戳破窗户纸:全球北方国家仍需要印度年轻大脑,却不再想为南亚贫困买单。签证寒冬只是开始,下一步也许是学费翻倍、配额设限、乃至直接关停特定专业。对莫迪而言,比外交抗议更紧迫的是把国内大学座位、技工工资、产业岗位一口气拉上去,否则“连夜逃走”的戏码还会重演,只是下一次,连跳板的影子都看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