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县分局创新推行“环保管家”精准服务,为巴东县装配式建筑及配套产业园量身定制全周期环保服务,助力园区在绿色低碳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奏响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协同乐章。
据悉,巴东县装配式建筑及配套产业项目是以“绿色低碳 数字智慧”为核心理念的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约24.37亿元,总占地面积2200余亩、涵盖“一园一矿一廊道一码头”,即东瀼口镇雷家坪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溪丘湾乡后坪村谭家梁子建材工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长9.8公里的骨料运输廊道和宝塔河港区东瀼口作业区通用物流码头项目。各区块相连紧密,整个项目将建材开发、骨料输送、装配式产业园建材生产以及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该项目达产后年产值8亿元以上,可实现税收约8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人以上。
走进产业园生产区,建筑屋顶整齐铺设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园区前瞻性应用3.5MW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巧妙地将建筑外立面、停车场顶棚等空间转化为“绿色电厂”,年均发电量达322.5万度,有效削减碳排放3215吨,清洁能源应用蔚然成风。
创新不仅止于此。园区将传统运输设备改造为能源回收装置,通过10公里廊道胶带机与发电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物料运输与能源回收的双重效益。同时,充分利用矿区500米的自然高差,在输送物料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装机功率高达2500千瓦。实测数据显示,该系统每小时可稳定发电1235度,日均发电量超过2万度,相当于满足1300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成功将“运输线”转变为“能量线”。
运输环节的电动化转型同样显著。18台70吨级纯电动矿卡组成作业车队,全面替代传统柴油卡车。运营数据表明,每台电动矿卡相较传统柴油车年节约燃料成本62.5万元,三年周期内综合维保支出减少62.57万元,展现出显著的经济优势。在环保效益方面,单车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7.04吨,整个车队年减碳量超过5000吨,绿色运输成为园区靓丽名片。
针对园区在发展中对预制构件生产、矿产运输、能源消耗等关键环节的环保需求,巴东县分局积极行动,主动靠前服务,组织环保管家团队构建了“政策宣讲+技术帮扶+隐患排查+合规指导”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环保管家团队赴园区一线,化身企业“环保智囊”:不仅协助企业完成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编制和环保档案规范化建立,更聚焦低碳转型痛点,提供废气深度治理、废水循环利用、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等专业技术方案;通过常态化巡查排查生产设备、运输廊道、环保设施的潜在隐患,现场指导优化扬尘控制和噪声减排措施;同时,组织环保法律法规与低碳发展政策培训,推动企业树立“主动治污、精准减碳”的发展理念,让绿色生产理念贯穿园区运营全流程。
“以前一提到环保就害怕,总担心哪里出错影响生产。现在有了‘环保管家’一对一指导,就像有了‘主心骨’,心里踏实多了!”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环保管家”的精准护航下,巴东县装配式建筑及配套产业园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园区内,废气排放浓度大幅降低,废水实现零排放,危险废物得到规范化处置,处置率达到100%,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同时,扬尘和噪声污染也得到有力控制,生产设备和运输廊道周边扬尘浓度明显下降,噪声排放符合相关标准,为园区工人和周边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如今,园区低碳效益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65%,清洁能源使用占比突破60%,每年碳减排总量高达8000吨,相当于植树44万棵的环保效益,真正实现“增产不增污、发展不失绿”。
此次“环保管家+绿色产业园”的协同实践,是巴东县分局以服务促规范、以规范促转型的生动缩影。通过刚性监管与柔性服务相结合,既守住了生态环保底线,又激活了产业发展动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重共赢。
下一步,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县分局将持续深化“环保管家”服务机制,聚焦园区碳汇价值转化、低碳技术迭代等新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为恩施州“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坚实生态动能。
来源: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县分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