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在连州的贬谪岁月,不仅是他个人仕途的重要阶段,更是岭南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11月8日上午,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共同主办的“中山讲堂”370讲“我们都是湾区人”系列讲座在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戴伟华,结合文献与文本,解读刘禹锡如何以其文学实践与思想智慧,为岭南文化注入多元、开放的基因,并深刻影响后世对这片土地的认知。
![]()
“刘禹锡与岭南文化”讲座现场。
戴伟华是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现任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省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和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诗学、唐代文学相关领域研究,成就卓著。
![]()
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戴伟华教授主讲。
讲座开篇,戴教授指出,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而“日常书写”正是其中最动人的一脉,这类诗歌通过记录日常的饮食起居、亭台草木、交游唱和,让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在文字中鲜活起来。刘禹锡在连州的诗文,正是唐诗“日常书写”的生动范例,它打破了“岭南蛮荒无文化”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文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即生活”的生动案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戴教授随即以一首《秋词》,带观众走进“诗豪”刘禹锡乐观向上的诗情世界。讲座过程中,戴教授以翔实的资料,深入剖析了刘禹锡在连州留下的五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他对岭南文化形象的再造之功。
第一次系统构建岭南人文景观群
通过《海阳十咏》组诗,刘禹锡为海阳湖周边十处景点命名赋诗,按写景对象归为亭台类、水景类和特殊景观类,形成了系统性的文化地标。这些诗作既描绘了景物,又融入了诗人的贬谪心境,与岭南地域文化深度绑定,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景观体系,其规模与文学深度超越了前人韩愈的类似尝试,被誉为“岭南第一人文景观群”。
第一次以“吏隐”思想重构贬谪心态
戴教授重点解读了《吏隐亭述》及相关诗作,指出刘禹锡通过构建“吏隐”这一生存智慧,以其“不以利禄萦心”的境界,在被贬谪的困顿中主动寻求精神的超脱与平衡。这有别于王维等身处庙堂的“朝隐”,是贬谪文人在地方政治实践中开辟出的新范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贬谪文学的书写逻辑与精神面貌。
第一次记录描写岭南棋艺
在《观棋歌送儇师西游》中,刘禹锡叙赞岭南棋艺,成为唐代岭南围棋最早的详细记录,为研究岭南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素材。这“岭南第一棋局”不仅是中原士大夫文化在岭南的落地,奠定了岭南文人雅趣传统,更见证了文化通过僧侣游历在“中原-岭南-中原”间的双向流动。
第一次明确记录连州为文化“特区”
戴教授引用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中的记载,指出唐代连州虽然在自然地理上是岭南地区,但是在行政上却归湖南观察使管辖,民风与长沙同习,这种独特的行政区划使其成为融合岭北与岭南文化的“特区”,行政管理独具匠心。
第一次以整首诗歌专写瑶民生活
刘禹锡的《莫瑶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诗作,以史诗般的笔触,以“不猎奇、不贬低”的书写立场,全景式地描绘了瑶民的生产方式、服饰习俗与社会交往,成为中原文学中系统书写岭南少数民族的开山之作,搭建了文化沟通的桥梁,印证了刘禹锡对岭南多民族共生特质的深刻洞察。
戴教授还提到,刘禹锡对岭南的贡献远不止于文学。在连州期间,刘禹锡曾编撰医书《传信方》,收录五十余简便验方以应对时疫,为岭南中医药文化留下了宝贵遗产,其惠民之心与实践精神也可见一斑。他进一步指出,以刘禹锡、韩愈为代表的贬官群体,实为岭南重要的“文化播种者”,他们的文学与实践,如同火种,不仅照亮了当时,更奠定了后世岭南人文景观与精神气质的基石,其回响穿越千年。
讲座行至尾声,戴伟华教授特将其亲笔题写的刘禹锡《秋词》墨宝赠予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以翰墨凝聚诗人千古豪情,为本次讲座画上圆满句号。本场讲座收获线下与线上观众的广泛好评,现场许多读者讲座结束后排队等候老师签名留念,线上直播亦吸引 10,436 人次同时观看,反响热烈。
![]()
戴伟华教授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捐赠书法作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郑温妮 通讯员李银珠
摄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李雅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