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禅之间:严淞绘画中的东方精神觉醒》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刘文杰
严淞的佛教人物画,是传统水墨与当代哲思的对话。他笔下的菩萨、罗汉,并非宗教符号的简单再现,而是以“减笔”为刀,雕刻出东方精神的轮廓。衣袂的枯润、眉目的低垂,皆暗合禅宗“不立文字”的旨趣,在留白处见众生,在疏密中显慈悲。其山水画则更近“禅空”之境,层峦叠嶂如《溪山行旅图》的当代回响,但云烟吞吐处多了几分超逸,仿佛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时空定格。这种对“空性”的视觉化表达,使其作品超越了题材的局限,成为东方美学的活性载体。
![]()
严淞的禅意,本质是“慢”的修行。在数字时代追求速成的潮流中,他坚持一笔一墨的锤炼:人物开相需百日静观,山水布局必四季参悟。这种“匠人精神”与“禅者心境”的结合,使作品兼具宗教的庄严与艺术的纯粹。例如《千手观音》中,每一只手的姿态皆经《造像量度经》考据,而整体却如光晕般弥散,恰似“一即一切”的华严境界。
![]()
严淞的艺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层土壤。他画中人物的衣袂褶皱、山石的皴擦点染,皆暗含“骨法用笔”的传统基因。例如《达摩面壁》一作,以焦墨写须发,淡墨染袈裟,刚柔并济的线条恰似《周易》阴阳之变;而《雪域禅心》中冰裂般的山石肌理,则让人联想到范宽《雪景寒林图》的雄浑,却又以现代构成意识重构了古典秩序。这种对民族美学的自觉承袭,使其作品超越了“佛教题材”的局限,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视觉宣言。
![]()
值得注意的是,严淞的“风骨”并非复古,而是以当代视野激活传统。其《轮回》系列将敦煌飞天与抽象水墨并置,用泼彩的混沌暗喻“无常”;《心经》组画则以碑拓般的笔触书写经文,使文字本身成为禅修法器。这种创新既回应了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文人传统,又暗合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之思,在全球化语境中,为东方美学找到了普适性的精神出口。
![]()
严淞的“禅学”实践,实为东方精神的当代觉醒。在消费主义消解深度的时代,他以水墨为媒介,重构了艺术的崇高性。其作品中的禅意,并非逃避现实的空寂,而是直面生命本质的勇气。例如《观自在》系列,以破碎的笔触表现菩萨的悲悯,暗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而《山水禅》则以极简的构图,呈现“一花一世界”的宇宙观。这种对“禅”的现代诠释,使其艺术既具宗教的超越性,又有人文的关怀。
![]()
严淞的禅境,更是民族自信的视觉表达。当西方当代艺术困于观念游戏时,他以一笔一墨的修行,证明了东方美学仍能直指人心。其作品中的“空性”,实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智慧的显影,在简约中见丰饶,在静默中听惊雷。这种精神标高,必将随中国文化的复兴而愈发璀璨。
![]()
严淞的艺术,是水墨与禅思的共生体,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视觉宣言。他以“禅”为舟,载东方精神渡向当代;以“墨”为剑,斩断浮躁的虚妄。其作品中的每一笔,都是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礼赞,每一墨,都是对崇高的生命境界的追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严淞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回归精神原乡的路径——那便是,在墨禅之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撰文/著名书画评论家
刘文杰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