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乘联会发布的10月数据映入眼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反复确认——国内纯电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劲增20%,批发总量历史性突破百万辆,整个新能源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
然而视线一转至特斯拉的销售表现,情绪瞬间跌入冰点:10月仅交付26006台,创下近三年来单月最低纪录,曾经引领行业的标杆企业,如今却在销量榜单上黯然失色。
3
一边是全行业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另一边则是昔日王者突然踩下刹车,这剧烈反差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
4
数据冲击
5
来自懂车帝的最新销量统计清晰揭示了特斯拉当前所处的困境。10月售出26006辆的成绩,相较9月71525辆的数据,环比暴跌63.64%,几乎相当于销量被拦腰斩断。
6
更令人警觉的是同比变化,与去年10月相比,销量下滑达35.76%,少卖出逾一万四千辆车。这一颓势直接体现在品牌排名上,曾经稳居前列的特斯拉正快速滑落。
![]()
7
9月尚能位列新能源品牌第七位,进入10月后却骤降至第二十七名,排名下滑之迅猛,甚至超过了Model S Plaid百公里加速的推背感。或许有人质疑:是否因10月本属传统淡季所致?
8
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年2月作为春节所在的传统低谷期,特斯拉仍实现26777辆的销量,比本次多了近800台;回溯至2022年10月,虽然当时仅售出17200辆,但彼时正值疫情反复和供应链严重受阻阶段。
![]()
9
彼时整体市场处于压抑状态,而当下却是行业全面扩张的大环境,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对关注特斯拉的用户而言,这次销量崩塌绝非偶然现象,其核心车型的表现已透露出关键信号。
10
作为绝对主力的Model Y,10月销量为19488辆,较9月减少31685辆,排名从第二滑落至第十五位;另一款走量车型Model 3更是雪上加霜,仅售出6518辆,环比锐减13834辆,排名跌至第111位。
11
一个月内排名狂泻94个位次,如同班级中的优等生一夜之间沦为中下游,这种主力产品集体遇冷的局面,在特斯拉过去三年的发展轨迹中从未出现过。
![]()
12
老问题遇上新对手
13
据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特斯拉10月销量低迷与工厂阶段性停工存在关联。事实上,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周期性操作——2023年同期,特斯拉销量为28626辆,较前一个月下降34.20%;
14
2024年10月则录得40485辆,环比下滑43.93%。但今年的情况明显加剧,63.64%的环比跌幅不仅远超往年同期水平,还首次出现了显著的同比负增长。
![]()
15
由此可见,生产节奏调整只是诱因之一,真正让特斯拉承压的,是外部竞争格局的急剧恶化。今年10月的新能源战场堪称白热化,购置税减免政策临近截止,叠加“金九银十”传统销售高峰,各大车企纷纷亮出底牌冲刺年度目标。
16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可选范围空前扩大,特斯拉的市场空间自然遭到挤压。观察竞品动向便可知压力来源:小米YU7 10月售出33662辆,环比飙升50.49%,单月销量已超越特斯拉整体表现;
![]()
17
比亚迪钛7更以20024辆的成绩实现146.03%的环比增长,相当于销量在一个月内翻了两倍半以上;问界M7也不甘示弱,月销达到16071辆,环比增幅高达169.20%。
18
这些新兴力量或凭借更具吸引力的价格策略,或依托本土化智能配置赢得用户青睐,在政策窗口期集中爆发,成功分流了大量原本可能流向特斯拉的订单。
19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今年10月的定价策略显得相对保守。过去几年面对竞争压力,它常通过降价迅速提振销量,二手车价格一度探至9.9万元区间;
![]()
20
但今年以来,官方售价体系保持稳定,未推出有实质影响力的促销活动。当竞争对手纷纷祭出购车补贴、金融优惠或免费充电权益时,消费者的决策天平不可避免地倾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21
这种“以静制动”的应对方式,在如今高度敏感的消费环境中,显然难以奏效。
![]()
22
份额缩水
23
若将视角从短期销量延伸至长期格局,特斯拉市场份额的持续萎缩更能说明其真实处境。根据乘联会披露的数据,10月特斯拉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零售份额仅为2%。
24
而去年同期该数值为3.4%,今年9月更是高达5.5%。短短三十天内,市场份额蒸发超过六成,下滑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
25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这一萎缩发生在整个行业高速扩容的背景下。10月,新能源车在国内乘用车总零售中的渗透率达到57.2%,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售出两台乘用车中就有一台为新能源车型。
26
从纯电路线看,批发量达102.0万辆,同比增长31.6%,环比增长7.5%;零售端也实现20%的同比增长,市场整体活力十足。
![]()
27
这就形成了一组强烈反差:行业蛋糕不断做大,特斯拉所占比例却持续缩小。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的强势崛起。
28
近年来,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自主品牌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持续投入,推出的车型更加契合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
29
例如在智能化体验上,国产车型的语音助手更理解中文语境,导航系统适配复杂城市路况,辅助驾驶功能针对拥堵场景优化;在续航管理与补能效率方面,也围绕国内充电桩分布特点进行了深度调校,有效缓解用户里程焦虑。
30
反观特斯拉,近年来在产品创新上的突破有限。Model 3与Model Y在外形设计、内饰布局等方面多年未见重大更新,车载系统的功能升级节奏缓慢,缺乏新鲜感与惊喜感。
31
对于当代消费者而言,购车决策早已不再局限于品牌光环,而是基于综合体验做出最优选择。在众多高性能、高性价比车型面前,特斯拉若无法及时变革,其市场份额恐将进一步流失。
![]()
32
是短期波动还是拐点已至
33
看到此处,不少人可能会问:特斯拉是不是真的开始走下坡路了?其实不必过度悲观。回顾历史,特斯拉也曾经历阶段性销量回调。
34
比如2023年第一季度,因价格策略调整引发观望情绪,销量一度回落,但随后通过推出焕新版车型及配置优化,迅速重回增长轨道。因此,当前的低迷更像是一个明确的警示信号。
![]()
35
它提醒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能再依赖早期的品牌势能和技术先发优势,必须更加贴近本地市场需求,倾听用户声音。
36
在产品层面,应加快研发符合中国消费者偏好的新车型,提升车机交互流畅度与本土化服务能力;在价格策略上,需建立灵活响应机制,适时推出优惠政策以增强竞争力;
37
在服务网络方面,进一步加密超级充电站布局,优化售后服务流程,提升用车全周期体验。从宏观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不会逆转。
38
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充电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政策支持延续,未来市场潜力仍将不断释放。对于拥有深厚技术积淀和全球品牌影响力的特斯拉而言,只要能果断调整战略方向,仍有能力重返主流舞台中央。
![]()
39
结语
40
对广大消费者来说,特斯拉销量下滑未必是坏事。这意味着市场竞争愈发充分,选择空间更加多元,同时也倒逼所有车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最终获益的仍是终端用户。
41
至于特斯拉接下来将如何应对这场挑战,我们不妨保持关注。毕竟在这条充满变数的新能源赛道上,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唯有真正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力为核心、以服务为支撑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屹立不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