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70年代初,老家在靠近集市旁边一个小村子里。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很多便利,家里要是想买点或者卖点什么,走个十几分钟就到了。
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随时都有可能还饿着肚子,自然没有多余的粮食拿去卖。
想做点别的小生意,却又困于没有本钱,寸步难行。
![]()
母亲精明能干,她想到了一个主意,没几天去买了一些小鸡回来养。
在她的精心饲养下,这批小鸡的存活率很高。
母亲有一次无意中说了一句等过些时日母鸡下蛋后,就给我们姐弟三人蒸鸡蛋羹吃。
从那之后,我只要放学就特别热衷于带着妹妹去捉虫子回来喂给鸡吃,让它们吃得饱饱的,长得就快。
那会儿,我们一天天期待着,每天都要去鸡笼望几次 ,就看什么时候能够捡上一个鸡蛋。
后来,我们不仅吃上了鸡蛋羹,还吃上了拿鸡蛋去集上换钱后买的油盐以及小零食。
小零食是母亲特别买来奖励我们姐妹的,她说我和妹妹几乎天天去捉菜虫子回来给鸡吃,鸡才能长得好,才会下蛋多。所以,这里面有我们姐妹俩的一份功劳。
至于弟弟,那会儿他走路都晃晃悠悠,捉虫子没有他的份。他是沾我们的光,也吃上小零食了。
记得有一次妹妹给弟弟分糖的时候,故意逗他:“你以后听不听姐姐的话,听,就给你糖吃,不听,就没有咯。”
弟弟乖得很,脸上带着一丝讨好笑嘻嘻地说:“听,听,听,听姐姐的话,有糖吃。”
童言童语,瞬间让整个小院子充满了欢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攒鸡蛋去换钱这件事情,虽然不能发大财,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们家的生活水平。
接着分田到户后,在父亲和母亲的勤力下,家里的生活更是有了很大的变化。
白米饭,蒸鸡蛋,不再像以前那样要省着吃,而且十天半个月还能吃上一顿肉。
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家里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父亲的脸色越来越蜡黄,精神越来越差,他病了。
![]()
母亲拿着家里多年省吃俭用存下来打算留着盖房的钱,带父亲到处看病,但效果甚微。大夫说父亲这病得靠养,不能劳累,不能动气。
大伯来了一趟,在窗口外面问父亲什么时候回来的,这病能不能治。
大伯家5个孩子,三个女孩,两个男孩。
最小的那个堂弟从小就身体弱,大伯娘也想着跟我母亲一样买鸡回来养下蛋,这样小堂弟就能天天吃鸡蛋,把身体养得壮壮的。
但大伯娘自己养的小鸡都没活几个,她舍不得拿粮食米糠喂,又觉得去捉虫子麻烦。
她家的鸡吃得不好,养得瘦瘦的,始终不见下蛋。
大伯娘来我家说鸡蛋养人,堂弟这个情况,最好一天能够吃两个鸡蛋。冲鸡蛋水好,蒸鸡蛋也好,都能补补。
所以,她打算先从我家借两个鸡蛋给小堂弟吃着,等她家的鸡下了鸡蛋之后再还给我们。
母亲马上从米缸里面拿了5个鸡蛋给伯娘,说两个给堂弟吃,另外三个是给其他小孩添一道菜。
从那之后,伯娘经常来借鸡蛋。但她从来没有还过我们家一个鸡蛋,后来还因为嫌自己家的母鸡不下蛋,又养着麻烦,直接宰了煲汤。
父亲私底下跟母亲说他就大伯一个兄弟,大伯家确实困难,作为兄弟能帮一把是一把。
小堂弟是他亲侄子,他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受苦。伯娘不还鸡蛋就不还吧,就当那鸡蛋是他这个当叔叔的送给小堂弟的。
那几年我们家送给堂弟吃的鸡蛋,其实大家心里面都有数。
可能是想到了这些往事,大伯当时有些不好意思地跟父亲说自己也困难,帮不上忙,我们要是没菜吃的话倒是可以去他家菜园子摘两顿。
想开一点,他家确实困难,没有别的收入,只靠那点田地养活5个孩子。大伯的种种表现,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听到这样一番话,让人心里面特别不是滋味。
母亲这边兄弟姐妹则多一些,我有两个姨,两个舅。
小姨嫁得远,平时跟我母亲没什么联系,她也很少回娘家。我长那么大,见过小姨的次数用五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大舅为人憨厚老实,对自己的姐妹还有外甥外甥女都挺好。但舅妈精明过了头,一针一线看得很紧,她总担心舅舅偷偷给了我们什么。
母亲看不惯舅妈这样,平时很少和大舅家走动。
小舅是老来子,他很小的时候,除了小姨,上面的哥哥姐姐都嫁人了。
母亲跟小舅年龄相差大,姐弟俩感情一般。
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母亲唯有跟大姨的感情最好。
她们姐妹俩相差三岁,作为家中的老大老二,一路吃着苦过来的,更加感同身受,因此感情深厚。
大姨得知父亲看病回来后,跟大姨父赶来。两个人提了一袋东西,有肉有鱼还有淮山。
大姨让母亲炖肉给父亲吃,说病了这么一场受罪了,多补补,补充营养,才能恢复得快。
父亲却过于悲观,说与其给他吃这些,还不如给我们小孩吃,免得浪费。
大姨严肃地说:“妹夫,按理你生病,我不该说你。但你现在说这些丧气话,我实在听不下去。你要有乐观的心态,吃得好休息得好,你才能好得快。”
“你整天想着那些悲观的事情,怕拖累儿女,这些想法实在要不得。”
一个多月后,大姨跟大姨父又来了一趟。
他们卖掉了家里养的猪,大姨让大姨父拿这些钱带父亲去城里的大医院治病,好好地看一看。
那时候的农村家庭一年收入,其中最重要的一笔就是家里养的那两头猪。
可是,还没有到年底,为了给我父亲治病,大姨跟大姨父提前把猪卖了。卖得早了,还少赚了一些钱。
大姨父还要放下手里的事情,大老远陪着父亲去城里求医。
母亲哭得泣不成声,说因为自己家里的事拖累大姨跟大姨父,给他俩添麻烦了。
大姨帮着母亲擦眼泪,安慰地说:“姐妹之间,不要说拖累还有添麻烦这种话。妹夫好好的,你跟外甥外甥女才有依靠。所以,我能帮一把是一把。”
亲兄弟明算账,即使是姐妹,各自有各自的家庭,各扫门前雪的人多的是。如果大姨不管的话,也没有人会说她一句。
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又有几个?但她跟大姨父没有置身事外,两人不仅出钱还出力。
大姨父带着父亲去城里治病,那里的医疗条件不一样,父亲的病总算遇到了曙光。
前前后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父亲的身体总算康复了。
在父亲养病的那段时间,大姨跟大姨父还时不时来帮我们家干活。
我记得农忙时节,大姨父把他的几个弟弟都叫来帮我们家收稻谷。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多亏他们,我们家的粮食才能及时收回来。
虽然后来父亲好了之后,他去挣钱,把欠大姨大姨父家的那些钱都还了。甚至,在那之后,大姨家有什么事,他和母亲也去搭一把手。
但我却一直记得大姨跟大姨父的这份恩情,要不是他们及时伸出援手,父亲的病得不到及时跟很好的治疗,不敢想象后面的事情。
他们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帮我们家度过了那个难关。
小学毕业后,本来母亲不打算让我读初中。
但大姨却跟她说:“我知道你现在家里困难,但少交一个孩子的学费又能省多少?你现在节省这点学费,可能耽误的是一个孩子的未来,你知道吗?我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我记得别人说过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大姨不仅是言语上的支持,她还帮我交了一个学期的学费。
因为这件事情,从那之后,不管再苦再难,母亲都不敢再说让我们三姐弟其中一个辍学。只要能够读书,就是借钱也供我们读。
寒窗苦读多年,转眼我迎来了高考。
我考上了师范学院 ,大姨不仅给我置办了衣服鞋袜,还另外给了300块钱。
她说:“拿着,到了学校别省着,吃好一点。要是过年回来,发现你瘦得跟个竹竿似的,我可不依。”
她怕我不好意思拿她的钱,故意这样说的。
当时父亲在外打工,为了省车费没赶回来,还是大姨父送我去车站坐的车。
毕业后,我在乡里一所小学教书。
学校离家远,来回不方便,我住校。
大姨知道我喜欢吃她做的木瓜丝,萝卜干,她经常做好一小罐一小罐的,让我带去学校吃。
尤其是那木瓜丝,她腌制得特别好吃,不管是喝粥还是拌饭,都特别的爽口香脆。
2016年8月份,大姨身体不舒服,我送她去医院做检查。
大姨得的是心脏病,需要做手术安装支架。
大表哥在福建打工,把家安在那里。一家五口在那边生活十几年,只有春节才回来。
接到我的电话后,大表哥买第二天的票赶回来。大表嫂没能回来,她要照顾三个孩子。
二表哥在隔壁市做生意,距离有两三百公里远。我打电话给他,是二表嫂接的。
她告诉我,二表哥因为应酬喝多了一些酒,导致胃出血还在医院。
我可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大姨,找了个借口,跟大姨说二表哥二表嫂有事迟点回来。
表妹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她知道后,也买了第二天的票。
我也打电话告诉我父母还有弟弟妹妹,等都给他们打完电话后,我去外面买吃的,还买了住院期间需要的一些物品。
下午五点多,弟弟就把父亲跟母亲还有大姨父送来了。
母亲握着大姨的手说:“大姐,你可别紧张,我们都陪着你。”
大姨乐观地说:“嗯,我不紧张,就住几天院,我就回家了。”
本来母亲准备晚上留在医院陪护大姨,但我让她跟父亲大姨父以及弟弟一块儿回去。他们年纪大了,可不能熬夜。
表妹工作很忙,回来之后,几乎天天都有人打电话给她。
大姨做好手术转到普通病房的时候,我让表妹先回去上班。
临走时,她跟我说,让我有什么事情,随时打电话和她说。
大表哥回来的第七天,也赶回去上班了。他有家庭,3个孩子,负担也重。
等到大姨出院那天,表妹又回来了一趟,跟我接大姨一块儿回家。
父亲,母亲,还有妹妹,弟弟,弟媳,二表嫂都在家里跟大姨父准备吃的,迎接我们。
菜非常的丰盛,人也非常的多,坐得满满的,真热闹。
大姨就喜欢这种热闹,高兴,要不是大病初愈,精神不济,我们劝她去好好地休息,她还能坐在那里聊个不停
表妹这次回来两天,接着又要赶回去上班了。
我送她到楼下坐的车,上车前,她突然给我转了8000块钱,说这些天我一直守在医院照顾大姨,这是给我的辛苦费。
但是,我不能要这钱。
我一直记得那些年大姨跟大姨父对我们家的照顾,尤其是那年我父亲生病的时候,大姨家卖了两头猪,大姨父亲自陪我父亲去城里看的病。
还有,当年要不是大姨的阻拦,我读完小学就得辍学回家干活了。
因为大姨的劝说,母亲改变主意,才有后来的事情。不然,我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种场景。
可以这样说,大姨生病住院,我悉心照顾她,这是我份内之事,也是我本人心甘情愿的。我只怕我做得不够,而不是去计较自己付出多少,或者因此得到什么。
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也都是相互的。以前是大姨大姨父照顾我家,如今我们有能力了,轮到我们去照顾他们,孝顺他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