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将“沉睡”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在崂山区,一项名为“校地融合特派员制度”的创新实践,正悄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崂山方案”。
![]()
在浩瀚的印度洋上,一座由驻区科研院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宁春林团队研发的海洋观测系统“白龙”浮标正在运行。这套系统每隔10分钟收集一次观测数据,再通过卫星将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岸站,实现全球共享。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宁春林:“我们在浮标原位端部署了AI算法,利用实时数据就能判断台风是否来临,从而启动加密观测,获取更多关键的大气和海洋现象数据。”
目前,“白龙”浮标系统工作能力已优化至6000米级,模块国产化率超过95%,多项数据领跑全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应用前景广阔的“海洋哨兵”,在产业化道路上却一度遭遇瓶颈。
崂山区校地融合特派员、区卫生和健康局四级调研员赵清颖:“我们希望能推动这项成果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新动能。为此,我们联系了崂山区产才匹配赋能中心、区科技局、人社局以及科创集团,为项目争取支持。特别是产才匹配赋能中心,为这类优质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场地支持。”
![]()
在校地融合特派员的牵线搭桥下,宁春林团队的“白龙”浮标项目得到了崂山区各方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前不久,该项目正式在崂山注册落地,迈出了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宁春林:“特派员主动到鳌山所区讲解政策。去年进入咱们千山集团组织的这个创新大赛,这也是在特派员告知并鼓励我们参赛。在崂山区支持下,我们获得了一等奖,并被推举参加山东省创新创业大赛,成功进入前30名,成为泰山人才培育人选。”
![]()
“白龙”浮标项目的顺利落地,是崂山区开展“校地融合特派员制度”的重要体现。目前,崂山区共集聚了3所驻区高校、14家科研院所和101家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2024年,崂山区选派4名四级调研员担任特派员,专职负责校地协同。他们“全脱产”扎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一线,发挥“超级链接”作用,有效打通了校地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进一步加强校地协同,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崂山区校地融合特派员、区城市管理局四级调研员胡文强:“我们的角色,就是在项目即将转化或成果成熟时,及时跟进,把区里对科技工作者最有利的政策解释清楚,我们就是研究院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既加速了成果转化,也有助于解决企业的痛点。”
![]()
为有效撬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特派员们聚焦崂山区“7+4+1”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起“需求感知—资源匹配—价值转化”的新范式:协调区内多家单位组成专业团队,为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政策包+服务包+资源包”;积极链接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推动实现从成果筛选评估、中试孵化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贯通;驱动科技创新供给与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匹配、高效转化。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特派员的介入,帮助团队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了市场。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研究员杨文哲:“在张喆特派员的推荐下,我们参加了崂山区组织的创业大赛。大赛汇聚各方专家,对我们的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估,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最终,通过大赛的历练,我们明确了方向,决定落地转化成立项目公司。目前,我们的产品已辐射胶东半岛(青烟威)及部分省外区域。”
![]()
截至目前,已有69个高校院所项目参与“千创汇·智崂山”创新创业大赛。特派员们全程辅导,助力项目匹配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路演表现、链接投融资机构。其中,已有12个项目成功在崂山落地注册,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来源:崂山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