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提到禽流感,不少人仍固守着“仅限于鸟类之间传播”的传统观念。
然而现实早已改变,当前在北美肆虐的高致病性禽流感 A (H5Nx) 已经冲破物种壁垒,不仅导致数以千万计的家禽被扑杀,更逐步对人类健康构成实质性威胁。
![]()
这场跨越生物界限的公共卫生危机究竟有多严峻?我们日常生活中又能否捕捉到它潜藏的风险信号?
A (H5Nx) 并非单一病毒株,而是携带 H5 表面蛋白的一类病毒总称,其下根据 N 蛋白的不同分为多个亚型,目前在北美地区造成广泛影响的主要为 H5N1 与 H5N5。
这类病毒最令人担忧之处在于其极强的宿主广谱性,无论是农场中的鸡鸭鹅,还是野外栖息的飞鸟走兽,均可能成为感染目标。
![]()
加拿大的养殖业在这场疫情中遭受重创,为遏制病毒蔓延,官方已实施大规模扑杀措施,累计处理近 1500 万只禽类,许多养殖户多年经营毁于一旦。
尤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处鸵鸟养殖场,在 2024 年 12 月确认疫情后,主人曾试图通过法律途径阻止强制扑杀,但最终请求被加拿大最高法院否决,只能接受全部动物被处置的结果。
邻国美国的情况更为严重,已有超过 1.8 亿只禽类受到波及,甚至连 1000 家奶牛场也出现感染案例,整个农业系统陷入高度戒备状态。
![]()
相较于人工饲养环境下的集中爆发,野生动物中的疫情更加难以追踪和控制。早在 2022 年,加拿大东部就记录到至少 4 万只野生鸟类因该病毒感染死亡,其中包括 2.5 万只北鲣鸟,以及大量普通海雀和普通绒鸭。
这些原本自由翱翔于天际、栖息于海岸线的生命成片倒下,现场景象令人震撼且心痛。
时至今日,已有数千只鸟类及多种野生哺乳动物被证实感染,病毒在自然生态中的传播链条几乎无法彻底阻断。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病毒已经开始向人类渗透。尽管尚未发现具备持续人际传播能力,但零星的人类感染事件已屡见不鲜。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 2003 年以来全球共报告 990 例人感染病例,其中接近 48% 的患者不幸离世,致死率之高令人警觉。
加拿大本土也曾发生危重病例,一名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青少年曾因感染 A (H5Nx) 病毒而生命垂危,所幸经过全力救治得以康复。
![]()
这清楚表明,该病毒不再是局限于禽类的区域性问题,而已演变为直接威胁人类生命的潜在大流行病原体。
面对这一跨物种健康危机,一支由加拿大各级政府与科研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团队,着手调查 A (H5Nx) 在濒危与受保护物种中的扩散情况。
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依托于一个坚实的数据基础——全国各省和地区均设有自然资源保护数据中心,定期评估本地野生物种状况,并将信息上传至“自然资源探索者”平台实现公开共享。
![]()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该平台筛选出重点保护对象,再结合实地监测数据,逐一排查哪些物种体内已检出病毒存在。
要在幅员辽阔的加拿大境内追踪一种快速传播的病原体,单靠少数部门显然力有未逮。
为此,早在 2005 年,加拿大便启动了野生动物禽流感跨机构监测计划,整合了加拿大野生动物健康合作组织、食品检验局、环境与气候变化部、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共卫生署、渔业与海洋部,以及各大高校和省级农业与环保部门,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国的协作网络。
![]()
在这个体系中,各方职责清晰:野外生物学家深入偏远湿地采集样本,实验室科学家则专注解析病毒基因序列,多方协同将分散的信息拼接成完整的疫情图景。
监测方式务实高效,既包括对活体鸟类进行常规采样检测,也涵盖对异常死亡野生动物的及时响应与病理分析。
所有检测结果均通过国家级监测平台实时发布,确保公众能够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
经过持续努力,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A (H5Nx) 病毒已在加拿大 10 个省份被发现,并在 41 种受威胁物种中检测到阳性样本。
其中包括仓鸮、角鸊鷉、雪鸮和西鸊鷉四种被加拿大濒危野生动物状况委员会列为全国受威胁的物种,它们本就脆弱的种群现状如今面临更大压力。
受感染的物种类型多样,远超预期,既有游隼这类空中猎手,也有北方塘鹅等远洋海鸟,还包括依赖淡水湿地生存的角鸊鷉与西鸊鷉。
![]()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体型较小、习性隐蔽、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的物种往往难以被观察和采样,因此实际感染范围很可能被严重低估。
这意味着病毒在野生种群中的真实传播程度,或许比现有数据揭示的还要广泛得多。
此次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新兴传染病已成为当代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必须直面的核心挑战之一。
![]()
一项发布于 2024 年的研究显示,在已知感染 H5N1 的野生鸟类中,高达 16% 属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关注保护物种;而在哺乳动物感染者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 27%。
这些物种原本就在栖息地缩减、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多重压力下艰难求生,如今再遭病毒侵袭,犹如在失衡的天平上再添沉重负担,部分物种甚至可能滑向灭绝边缘。
而这项研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富的成果,离不开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在野生动物疾病监测体系中,每一次民间报告都可能成为关键突破口。
![]()
当有人在路边发现行为异常的野鸟,或是在郊外看到不明原因死亡的哺乳动物,只要将这些信息上报给相关机构,就能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线索。
加拿大各地居民均可通过加拿大野生动物健康合作组织提交观察记录,操作简便,门槛低,使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层面的生态健康守护行动。
若缺少这些来自基层的反馈,许多偏远地区的疫情将长期隐匿,我们对 A (H5Nx) 影响范围的认知也将极为有限。
![]()
这正是“公民科学”理念最动人的体现——普通人用微小举动汇聚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成为生态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疾病的监测与防控从来不是某个专业群体的专属任务,而是需要跨学科、跨部门、跨社区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禽流感在家畜、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交叉传播路径便是明证。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压缩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增加了人与动物接触频率,从而为病毒跨物种跳跃创造了更多机会。
![]()
反过来,动物源性病毒一旦感染人类,便会引发公共卫生危机,扰乱社会秩序与日常生活。
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提醒我们,任何生物的健康都不应被孤立看待,唯有采用整体性、互联性的视角,才能有效应对复杂挑战。
只有坚持尊重自然、守护生态的原则,践行“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推动跨领域、跨物种的协同治理,才能真正建立起抵御全球健康风险的坚固防线,让人类与地球上的万千生命共享安全、可持续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