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四十多年前,父亲娶母亲的时候,彩礼是400块钱,一捆棉花。
那时的农村,刚刚从集体化时代走出,一个村里,各家各户的经济水平大差不差,即便是像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想要风光大办,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事实上,即便是那份看似微薄的彩礼,在当年也是需要一家人节衣缩食才能凑齐的「巨款」。
彩礼在那个时候,更多是女方父母留给自己的一方保障,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彩礼成了她们能尽的最后孝心。
现在来看,这份保障背后是一个家庭生存风险的转移,一个家庭的养老有保障了,就意味着另一个家庭为此要背上沉重负担。
用婚姻的形式,完成对养老的一次性交割,这种情况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年代,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02
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情况为之一变。
随着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兴起,农村的经济也迎来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开始增大,人们的思想观念异化,从当初的吃饱穿暖,转向了对物质财富的全方位追求。
由此,攀比之风愈刮愈盛。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彩礼。村里人不再以感情好坏、人品高低作为择偶标准,而是将彩礼多少视作一段婚姻优劣与否。
为了不被外人小看,女方家庭不断推高彩礼,从开始的六万八,到八万八,再到十二万八,十六万八……好像彩礼要得越多,方能证明自己女儿的优秀,彰显娘家的体面。
男方这边呢,不想被人笑话,也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明明在高昂的彩礼面前有心无力,但还是要打肿脸充胖子,东拼西凑也要把场面撑起来。
村里曾有人扬言,自己女儿一边脸蛋值十万,因此彩礼没有二十万,想都不要想,后来邻村真有一户人家以二十八万八的彩礼娶了他家闺女。
大家明面上向他祝贺,私下却骂他是在卖女儿,心里却又充满羡慕和嫉妒。
有女儿的人家,甚至已经打起盘算,将来不能输给他。
这种畸形的价值观,不仅是对女性的绝对物化,更是将两家孩子组成的小家庭推进了火坑。
那时候,刚一结婚便携手南下打工的小两口数不胜数。
03
近几年,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父母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松动,不再执着于彩礼多少,而是更看重子女婚后的生活质量。
当然促使老一辈人思想转变的另一个现实因素是,他们发现如果彩礼要得过高,受苦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且最后会不可避免波及到自己身上。为人父母,谁都见不得儿女受委屈。
这种情况下,父母有正式工作,有退休金的适婚青年在相亲市场格外受欢迎。
养老有了保障,小两口绝大部分收入都能用在建设、经营自己的小家上面,如此新婚家庭的发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只不过目前来看,相比城市,农村家庭的父母有退休金的不多。除了乡镇教师、医生等有稳定退休金外,其他多数老人只能依靠每月两三百的新农保。
04
想靠这点钱养老,说实话还不太够。
因此在一些农村地区,天价彩礼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解决,恰恰相反,随着「社保养老」逐渐深入人心,很多人将其纳入择偶标准,其重要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就导致在农村,出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社保状况加剧婚恋市场的内卷。
父母有退休金的年轻人,在相亲择偶时明显占据优势,甚至出现被几家争抢的情况,而父母没有退休金的年轻人,除非自身条件特别优秀,否则就会无人问津。
为了填补这方面的劣势,他们不得不加码彩礼,这样又掉进之前的恶性循环。
难怪有人说,现在不仅是拼爹的时代,更是拼社保的时代。
言外之意,靠国家和社会给自己托底要更稳妥。
不过,我们愿意相信,这样的情况只是阶段性的,随着国家持续加大投入,以及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的养老情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到那时候,农村人的物质生活不仅会更丰富,人际关系也会更健康、更纯粹。
婚姻也将回归它的本来面貌,不是两个家庭的交易,而是两个灵魂的相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