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桩震动韩国社会的反腐大案突遭撤诉,法务部长高调回应舆论质疑,公开宣称“总统与此事毫无关联”,此举瞬间点燃政坛火药桶。
2. 2025年11月7日,韩国检察机关意外宣布放弃对大藏洞开发腐败案的上诉请求。该案曾直指现任总统李在明,三年前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已以背信罪对其正式起诉,如今骤然收手,令外界哗然。
![]()
3. 三天后,法务部长郑成浩现身京畿道果川市法务部总部前召开记者会,为撤诉决定强力辩护,称其“符合法律原则与公共利益”,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全国范围内的激烈争论。
4. 公众普遍质疑:这项看似基于法律判断的决策,是否实则暗藏“庇护总统”的政治算计?检方内部的强烈反弹、程序中的多重疑点,是否足以支撑所谓“纯粹司法考量”的说法?
![]()
5. 要理解这起事件的复杂性,必须回溯案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大藏洞开发腐败案远非一起普通经济犯罪,而是深深嵌入韩国权力结构的政治风暴眼。
6. 2023年3月,经过长时间调查取证,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认定李在明在担任城南市长期间,主导推动大藏洞项目时存在严重失职行为,违反《特定经济犯罪加重处罚法》,遂以背信罪提起公诉。
7. 检方指控指出,李在明批准向参与开发的私营企业授予特殊政策优惠,致使城南都市开发公社蒙受高达4895亿韩元的财政损失;同时涉嫌通过亲信泄露关键职务信息,助相关企业非法获利逾8000亿韩元。
![]()
8. 此案一度成为韩国舆论焦点,不仅重创李在明的政治声誉,也激起民众对高层官员滥用职权现象的广泛愤慨。
9. 然而,正当案件进入上诉审理阶段、公众期待司法系统给出最终定论之际,检方却于2025年11月7日突然终止诉讼程序,此决定立即在检察系统内掀起抗议浪潮。
10. 反对声音从基层检察官迅速扩散至高层管理团队,核心争议聚焦于“是否存在外部施压”。多数检察人员认为,最高检察厅放弃上诉并非源于证据不足或法律分析变化。
![]()
11. 而是受到来自司法部乃至总统府的政治干预,甚至无视了侦查组、审判组一线检察官以及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厅长郑镇宇本人提出的“应继续上诉”明确意见。
12. 韩国检察体系长期掌握重大腐败案件的主导权,几乎垄断了相关信息资源,这种高度集中的调查权限使其独立性被视为法治基石之一。
13. 尽管2022年修法削弱了部分侦查权,但针对经济与腐败类案件,检方仍保有实质调查能力,因此任何“被操控”的迹象都极易触动体制神经。
![]()
14. 内部抗议并非无据可依,决策流程中暴露的多个矛盾细节进一步加深了外界疑虑。据《中央日报》深入报道,法务部长郑成浩在撤诉前曾三次听取关于大藏洞案上诉事宜的专项汇报,其态度转变耐人寻味。
15. 第一次简报发生于2025年10月31日,当时郑成浩表态支持由办案单位自主决定是否上诉,表现出尊重专业判断的姿态。
16. 然而在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正式提交“建议上诉”的结论后,第二次听取汇报时,他的措辞转为“请慎重考虑”,暗示立场开始动摇。
![]()
17. 到第三次——即11月7日当天,当最高检察厅呈交“一线部门坚持上诉”的最终报告时,他再度强调“希望你们全面审慎评估再做决定”,言语虽未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被解读为明确否定信号。
18. 在韩国现行体制下,法务部长作为检察系统的上级主管,此类“谨慎”提醒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力。这种间接施压方式既避免留下直接命令的痕迹,又能有效左右结果走向。
19. 更令人费解的是代理检察长卢万硕前后不一的公开声明。11月9日,他出面声称撤诉系由自己独立拍板,并愿承担全部责任,试图将争议局限在检方内部。
![]()
20. 但他紧接着补充称,“决策过程中参考了司法部的意见”,此番话反而坐实了外界关于行政干预的猜测。
21. 据检方知情人士透露,卢万硕曾在一次闭门会议上向研究人员解释撤诉原因时表示:法务部表达了对继续上诉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的担忧,尽管理解一线人员的努力付出,但必须顾及跨部门协作关系。
22. 他还披露了一个关键时间点:他曾于11月7日下午向法务部通报检方拟上诉意向,但直至下午5点仍未获回应;联系后被告知郑义宣部长正出席国会预算与账目特别委员会会议,需等待指示。
![]()
23. 当晚约8点,法务部终于传出口头指令:“不得提出上诉。” 这一延迟回复与最终强硬否决之间的反差,加剧了程序透明度缺失的质疑。
24. 卢万硕在会上还提到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必须始终记住龙山(总统府所在地)和法务部的位置。” 并称“这一点关乎一切”,此语在检察系统内部引发强烈共鸣,被视为政治干预的隐晦承认。
25. 面对汹涌舆情与体制内抗议,郑成浩选择正面迎战,其核心诉求即是驳斥“撤诉意在包庇总统”的指控。
![]()
26. 他在公开讲话中强调,大藏洞案性质特殊,牵涉大量敏感政治因素,调查期间甚至出现带有不当动机的证词内容,若继续推进上诉,恐将引发更大社会动荡,因此撤诉是基于现实与法律综合权衡后的理性选择。
27. 对于“保护李在明”的质疑,郑成浩反问:“一审判决中从未提及总统姓名,我作为法务负责人,仅凭职责做出判断。若真要考虑政治影响,或许反而会选择不同路径。” 表面逻辑清晰,但结合李在明过往涉案经历来看,说服力有限。
28. 毕竟,李在明作为韩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前已多次卷入地产腐败风波,包括大庄洞案在内的多起调查均将其列为重要嫌疑人。2023年9月,检方甚至申请对其实施逮捕,虽被法院驳回,但仍凸显其法律风险始终未解。
![]()
29. 从韩国司法架构与历史经验看,法务部与检察机关之间的权力拉锯早已司空见惯。由于检察系统隶属于行政体系下的司法部门,其组织属性决定了难以完全摆脱政府控制。
30. 尽管法律规定了部分独立侦查权限,但在人事任免、财政拨款等关键环节上,仍受制于行政部门。尤其是检察总长由总统亲自任命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放大了行政力量对司法运作的潜在影响。
31. 历史上不乏政治干预司法的先例,例如2015年震惊全国的“成完钟名单”事件,曝光多名高官牵涉贿赂丑闻,时任总统朴槿惠虽下令彻查,但最终处理结果仍被批评为“选择性追责”,公信力受损。
![]()
32. 此次大藏洞案的撤诉风波,正是韩国司法独立与行政干预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发。郑成浩所称“未下达直接指令”,在现有权力格局下,更像是规避问责的技术性说辞。
33. 综合审视,大藏洞案的异常撤诉,既不能简单定义为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交易”,也无法单纯用“法律技术理由”加以合理化。
34. 从案件本身而言,确存政治化倾向明显、证人证言可信度存疑等问题,持续上诉或将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但从决策过程观察,法务部的介入痕迹清晰可见,郑成浩三次简报中的态度演变、卢万硕前后矛盾的陈述,均表明该决定并非出自检方独立意志。
![]()
35. 法务部与检察系统之间的博弈,最终以“终止诉讼”收场,而最大受益者无疑是曾深陷法律泥潭的总统李在明,这也正是舆论紧盯不放的关键所在。
36. 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韩国司法体制长期存在的深层病灶——行政权力与司法自治的边界模糊不清,导致每一起涉及高层人物的案件都难以摆脱“政治操弄”的阴影。
37. 尽管郑成浩反复强调撤诉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但检方内部的集体不满、程序上的诸多漏洞,以及案件与总统的高度关联,均使其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38. 对广大韩国民众而言,他们渴望一个真正中立、公正的司法机制,能够平等地追究所有人的违法行为,而非让反腐行动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39. 大藏洞案的撤诉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未来韩国司法能否在强大的行政压力下守住独立底线,仍将是全社会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