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初冬的张家口寒意渐浓,桥西区东窑子镇清河村的中国军事影视城——清河影视基地内却热潮涌动。身着粗布军装的演员们穿梭其间,枪声、炮声与机械轰鸣声交织回荡。抗战题材电影《造枪者》正在这里紧张拍摄。这部聚焦抗战兵工造枪传奇的影片,将清河影视基地得天独厚的场景资源与红色历史底蕴深度融合,在光影中复刻烽火岁月,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军工报国故事。
万亩基地复刻烽火岁月
“张家口的地理风貌和清河影视基地的场景建设,完美契合了影片对战争年代北方军工生产环境的场景需求。”在北方村落风情区拍摄现场,国家一级导演黄山介绍,这是他第二次进驻清河影视基地拍摄,此前曾在此完成《青年邓颖超》的影片创作,对当地的支持与保障赞不绝口。
清河影视基地坐拥1500亩建筑区与9500亩军事野外战场,涵盖清末民初建筑区、北方村落风情区、土匪山寨区等六大功能区域,其晋绥风格的青砖建筑、北方特色的土坯房群落,以及分布在十五道沟壑内的战壕、地堡等军事设施,构成了天然的“战争题材摄影棚”。
为还原1939年至1944年间武安梁沟兵工厂的生产场景,剧组在此进行精细改造,充分利用基地大院、山区地貌等完成商会场景、山路转移、作战轰炸等核心戏份,日军司令部、组装车间等场景也悉数取景于此;军工部旧址、子弹制造村等特殊场景则在历史原址山沟拍摄,再现隐蔽生产的真实环境。
复刻“一把好枪”的诞生历程
《造枪者》由河北正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河北守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北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杨建华、陈辉联合编剧,汪帆任总制作人,李勤勤、李明、杜玉明等资深演员与青年演员联袂出演。
影片首次将镜头对准太行山深处的武安梁沟兵工厂,以八路军自主研发的“八一式马步枪”为核心,讲述了1939年山西长治黄崖洞兵工厂遭日军捣毁后,一支军工骨干力量秘密转移至河北武安梁沟,在缺设备、少原料、敌寇频繁袭扰的绝境中,集思广益、自主创新,成功研发制造出中国兵器史上第一支马步枪——“八一式马步枪”的艰苦历程。
这支被毛泽东誉为“一把好枪”、彭德怀称赞“天下第一准星”的武器,见证了中国军工从无到有的奋斗史,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影片虚化融合刘鹏等真实历史人物事迹,既聚焦造枪核心故事,也展现枪械维修、子弹制造等军工生产全貌,填补了相关题材影片的空白。
“能饰演军工厂军械师这个角色是三生有幸。”演员李明分享,自己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在部队长大受到红色教育,并且学过开机床专业技术,恰好能完成剧中专业操作场景。他表示,角色诠释的不仅是军工先辈的技艺,更展现了八路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确保历史真实性,剧组筹备阶段深入黄崖洞等兵工厂遗址调研,走访军工后人收集一手史料,退役军人陈瑞明担任军事顾问,训练演员枪械操作与战术动作,还原“在炮火中造枪”的真实场景。
影视搭桥激活地域发展
作为《大决战》《西北岁月》等50余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清河影视基地已形成成熟的场景保障体系。针对《造枪者》拍摄需求,基地开放专属置景区域,每日协调三五十名本地群众演员,提供服装道具、后勤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其多元化军事野外战场区成为武戏拍摄的核心选择。
《造枪者》的入驻,是清河影视基地发展的缩影。作为我市首家专业影视片场所在地,这里凭借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多元的自然景观与千年文化底蕴,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影视产业的重要载体。基地已从单纯拍摄场地,转变为集红色旅游、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
据悉,该片此前已在邯郸武安梁沟村、青崖寨等地完成前期取景,11月3日进驻清河影视基地后预计拍摄15天,将以纪实风格与匠心制作,书写河北抗日军民的传奇故事,弘扬跨越时代的工匠精神。
(李晓利 赵雨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