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比日本90年代泡沫更轻?日媒的判断没说错,但别误解
最近关注房产新闻的朋友,大概率注意到了日本朝日新闻去年7月的一篇长文:文中称中国当前房地产情况,相比日本90年代泡沫破裂,并没有那么严重。
这话一出,评论区瞬间吵翻——有人说日媒站着说话不腰疼,也有人疑惑:“真的没那么糟吗?可我家房子已经跌了几十万!”
今天咱们不抬杠,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掰扯清楚。日媒报道里有组关键数据:2024年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7%,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跌10%,新建房销售额更是暴跌25%。
当时政府出台政策,让地方国企贷款收购开发商库存房改建廉租房,计划投入5000亿救市。但日媒也直言:全国楼市库存估计超4万亿,5000亿扔进去如同杯水车薪,而且“大城市缺房、小城市房子堆成山”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那为什么日媒说“没日本90年代严重”?
咱们得先看看日本当年惨到什么地步:
1991年至2005年,东京、大阪等核心城市地价下跌76%,全国房价跌了近一半,商业地产跌幅更是超80%;股市日经指数从39000点跌到7600点,暴跌80%,日本民众一辈子的积蓄蒸发9.3万亿美元;还出现了“负动产”——房子卖不掉,每年还要交固定资产税、维护费,成为纯粹的赔钱货,甚至没人愿意继承。
对比之下,中国当前情况确实没到这个程度:2021年至2025年,全国地价下跌约32%,70个城市二手房均价下跌约30%,即便天津、广州等跌幅较大的城市,局部跌幅也仅30%~45%;A股虽下跌,但沪深300指数跌幅40%,远轻于日本当年的80%。
这背后藏着三个关键差别,并非日媒瞎吹,而是实打实的不同:
一、政府调控的“缰绳”不一样
日本当年是完全自由市场,土地随便买卖,银行拼命给房企放贷,泡沫吹大后政府才急着加息,如同刺破气球般瞬间崩盘。而中国土地由政府集中供应,溢价率控制在15%左右,新房价格需政府备案批准(比如深圳要求新房价低于市场价);后来房价跌太狠,又出台“限跌令”,禁止开发商随意降价甩卖——相当于给狂奔的楼市套上缰绳,就算减速也不会直接翻车。
二、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不同
日本当年房企疯狂加杠杆炒房,非金融企业负债率飙至139%,银行与企业深度绑定,坏账堆积却拖延10年才解决。而中国银行业监管严格,不良贷款能及时处置,未出现银行倒闭、企业躺平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建房成本摆在那里:建筑工人减少、工资上涨,钢材、水泥等建材因环保限产难降价,若房价跌破成本价,开发商干脆停工,市场反而能稳住,不会像日本那样自由落体。
三、住房需求的“底盘”未失
日本1990年城镇化率已达78%,农村人口不再向城市流动,人口增速近乎停滞,房子根本没人接盘。而中国当前城镇化率仅64%,还有上亿人要进城,刚需真实存在,只是大家现在不敢买、没钱买;且中国人均GDP才1万美元,日本当年已达3万美元,未来工资仍有上涨空间,买房的底气并未完全丢掉。
但别误会:“没日本惨”不代表日子好过,这波楼市调整对普通人的影响已很实在:小区旁的烂尾楼没增多,但复工的也不多;想换房的人,手里的老破小挂半年甚至一年卖不掉;建材店老板抱怨生意变差,可钢材价格没大跌,建房成本降不下来;最揪心的是买房信心——身边不少人觉得房价还会跌,就算有钱也不敢乱买,这种观望情绪比实际降价更磨人。
说实话,日媒的判断没大错,但他们只说“没那么严重”,没说“不严重”。中国当前的问题,不是会不会像日本那样彻底崩盘,而是如何慢慢爬出泥沼。
日本当年栽在转型太慢:制造业没跟上,银行坏账拖延不解决。而中国正在做两件关键事:一是发展直接融资,让企业少依赖银行贷款,多通过股市、债券融资(2025年前四个月企业债券融资已大幅增长);二是将发展重心转向高端制造、消费等领域,不再把鸡蛋全放在房地产一个篮子里。
可能有人说“这些大道理跟我没关系”,但其实关联极大:若转型成功,大家工资上涨、就业稳定,自然敢买房;若转型变慢,就算房价不崩,也可能像日本那样,好几年赚钱难、房子涨不动。
现在的楼市,就像一辆减速的大巴车,不会翻车,但何时能重新提速,全看实体经济这个“发动机”给不给力。
最后想说:别被“没日本惨”安慰到,也别被降价吓慌。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处境不同,手里的牌也不一样,但疼是真疼、难是真难。看清楚这一点,才知道我们现在在熬什么,未来该等什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