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当年“五星红旗”仅得5票,而三号作品得了342票,为何选了前者

0
分享至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伴随响彻云霄的礼炮声,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但你或许不知道,这面国旗最初并非众望所归。

在设计评选时,它仅获得5票,而另一幅看似更受欢迎的“三号作品”却拿到了高达342票的支持

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逆袭成功、最终成为国旗的?



国旗评选

1949年夏末,中南海的一间办公室里,正进行着一项无比重要的工作,新中国国旗的最终定稿

从全国乃至海外征集来的近三千件设计作品被整齐地排列在长桌上,政协委员们围坐四周,目光在一张张图样中来回游移。

在这场激烈的比稿中,有一张图样犹如脱颖而出的黑马,它便是后来被称作“三号作品”的设计图。

“三号作品”以红色为底,左上角有一颗黄色五角星,而正中央则贯穿着一道醒目的黄色横线。



它的构图十分简约利落,没有任何复杂的图案和冗余元素,在一众或复杂、或仿欧式三色、或满是齿轮与镰刀的作品中,显得格外清新、明快。

尤其是那道黄色横杠,不仅平衡了视觉重心,也让整张图看起来极具“秩序感”与“现代感”。

它不仅迎合了当时大众对“简洁美观”的审美取向,更借助视觉上的对称与颜色搭配,快速抓住了评审者的注意力。

有人称那颗黄色大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横贯中央的黄色线条,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这一解释听起来有理有据,既有革命象征,又富地理情感,使得整个设计看起来不仅美观,还有深意。



正因如此,到了投票环节时,这幅作品几乎成了“众望所归”,据统计,当时的政协代表共投出了342票赞成,远超其他任何一个设计图。

但随着深入讨论的展开,最初那种对三号作品的热情逐渐被冷静所取代。

政协代表中,有几位对这条“黄色横线”表示了强烈的不适,其中包括了张治中将军和著名侨领陈嘉庚。

张治中指出,这一条贯穿旗帜中央的黄色线,虽然被赋予了“黄河”的象征意义,但在视觉上却有极强的分割感

整面旗帜仿佛被这道线一分为二,在一个刚刚经历内战、统一未久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图案无异于一种隐性的“割裂暗示”。



陈嘉庚则更进一步,他指出,中国自古幅员辽阔,河流众多,仅仅用一条黄河作为象征,显得失之偏颇。

如果画了黄河,那长江、澜沧江、黑龙江又该如何表示?山也有泰山、峨眉山,难道都要上旗?

他的一番话一针见血,刺穿了三号作品设计理念中“以偏概全”的漏洞。

视觉的分割、象征的片面,再加上政治敏感时期对“统一”概念的极度强调,三号作品渐渐从“众星捧月”走向了“众议纷纷”。



毛主席得知讨论情况后,也表态支持对这幅作品的审慎对待

在随后的一次会议中,他明确提出,国旗的设计应当突出“团结”和“统一”,而不是制造任何可能被误解为“对立”的意象。

他随即指向了一幅得票寥寥、放置在角落的设计图,正是后来家喻户晓的五星红旗



边缘逆袭

五星红旗在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青睐,在复选阶段的内部投票中,这份作品只获得了5票,甚至不及部分委员自荐方案的得票。

和那些以镰刀斧头、齿轮嘉禾为主,构图复杂、元素丰富的设计相比,五星红旗太“安静”了。

没有苏联式的“国际范”,没有复杂图腾的“政治符号”,更不像是一个典型政权象征的作品。

它被放在投票册的角落,编号不靠前,连介绍都寥寥数语,仿佛注定只能充当背景板。



而就在众人陷入反复权衡之际,毛主席也拿起了这幅图,他端详良久,忽然对身边人说了一句:“这张图,讲的是团结。

随后他缓缓站起,语调沉稳:“我们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阶层的国家,要的是上下同心、万众一心,这面旗帜,大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人民群众,四星拱卫大星,象征着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这种设计,简洁而有力,正合我意。

他并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刻意拔高,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了这面旗的本质。

不只是红与黄的颜色搭配,不只是几颗星的堆放,而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以党为核心,人民团结一致



毛主席的话在场内引发了共鸣,委员们沉吟良久,有的低声交谈,有的重新翻看资料,田汉、郭沫若、徐悲鸿等文化界代表也纷纷点头认可

他们从艺术与政治的交汇点出发,提出五星红旗的设计不仅结构稳重、视觉平衡,更关键的是它不含任何让人产生“联想性误读”的元素,是真正意义上站在全民视角上的图腾

经过这一轮重新评估,原本冷清的五星红旗方案,逐渐被推到了评选核心,最终,在新一轮表决中,它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

几天后,在政协正式会议上,五星红旗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旗帜之下

1949年10月1日早晨,天安门广场上,天空澄澈如洗,万民云集。

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人群发出如海啸般的欢呼声,紧接着,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高高的旗杆上冉冉升起,迎风飘扬。

那一刻,现场数十万群众仰望着旗帜,泪水盈眶,在遥远的边疆和海外的广播前,无数中国人热泪长流。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面旗帜,它象征着一个新国家的诞生,更代表了亿万中国人压抑已久的梦想、尊严与信仰被重新点燃。

这面旗帜,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不只是一个“视觉符号”。

它之所以能在千余份设计稿中脱颖而出,并不是靠炫目的技巧、复杂的装饰,而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民大团结”的故事。

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宏大口号,却用最简单的几何图案,传递出最广阔深远的力量。



旗帜的红色,是鲜血的颜色,是先烈用生命染成的底色

那些在战火中牺牲的革命志士,在山林中浴血奋战的工农子弟兵,在隐秘小巷传递情报的地下党员……他们的信仰和牺牲汇聚成这片红,成为共和国最根本的背景。

左上角的大五角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设计中,它稳稳地处于旗帜的最高点,不是霸道地居中,而是略偏一隅,却显出十足的引领之势。

而它周围的四颗小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当时社会的四大阶层。

值得一提的是,每颗小星都不是散乱排布,而是有一个角指向大星的中心。



这个细节设计,虽小,却极富深意,它象征着四个阶级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众星拱月,心向一处

这面旗帜一旦确定,每一个细节都开始与“国家”二字密不可分。

旗面三与二的比例,是为了展现视觉上的庄严与协调;红与黄的搭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吉色”。

旗杆的位置、升旗的角度、折叠的规范、礼仪的顺序,都随之建立起一整套国家级的制度体系。

这不仅仅是礼仪,更是尊重,对这面旗帜的尊重,也等同于对国家的尊重。



此后的岁月里,每一次国旗的升起,都是一种精神的召唤。

它出现在校场上,让懵懂的少年第一次对“祖国”有了形象的认知;它飘扬在联合国总部的高杆上,彰显一个大国的独立与尊严。

它登上珠峰之巅,飘过南极冰原,插在航天飞船外壳上,仿佛在向世界昭告:我们在这里,这就是中国!

从建国大典的第一次升旗,到抗震救灾、奥运开幕、港澳回归,再到今天每一个普通家庭里孩子的第一堂“国旗下讲话”。



五星红旗逐渐与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命运、悲欢联系在了一起,变得无法割舍。

而回望它的诞生过程,它其实没有惊艳四座的“天赋异禀”,甚至一开始只是“得票最少”的冷门选项。

可正因为它克制、深沉、不张扬,反而在层层讨论、反复权衡中,被看见、被认可、被敬重。

这就像中国人自己一样,不需要喧哗,不依靠外表,而是在日积月累中,把信念刻进骨血,把情感融进旗帜。



旗帜之下,是所有中国人的影子,她承载着过去,也指引着未来。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浩渺青史 incentive-icons
浩渺青史
品读历史,分享人生
145文章数 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