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深圳文交所创新发展座谈会上,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围绕“文化数据要素化与产业生态重构”这一主题,立足深圳文化产业创新实践、现实痛点与破局路径,阐释了文化数据在数字经济与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中的核心价值。

01
文化大数据是新时代文化经济的重要“基础设置”
当前,数字经济与文化经济正迈入深度融合的战略交汇期,文化大数据已成为重塑文化产业格局、激活文化经济新动能的关键生产要素。从国家层面看,《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由此可见,“文化大数据”不仅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更是文化要素在新时代背景下被系统化、资产化、流通化的重要路径。
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经济的发展具有“去中心化”趋势,数字资产、协议化、平台化、可交易化将成为重要特征。可以将其视为“文化+数据”向“文化数据资产化、产业化”转型的逻辑起点。文化数据将变成与土地、资本、劳动力并列的要素之一,其在文化产业、数字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在这种趋势下,文化大数据不仅包括传统文物、古籍、古迹的数字化,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IP、影视、音乐、数字内容、用户行为数据、文化消费数据、场景化体验数据等。从价值维度解析,其底层核心是“文化数据资产”的价值沉淀;从流通维度观察,其关键路径是“数据交易”与“场景应用”的双向赋能;从发展维度展望,其终极指向是“资产化、资本化、产业化”的深度融合与价值跃升。

02
痛点剖析:文化数据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依托深圳文交所承建的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线上平台及千亿级交易规模,可清晰洞察文化大数据交易的市场潜力巨大、制度创新催化迅猛、平台机制正在加速,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深层瓶颈。
1.确权与标准缺失。
文化数据收集和整理成本都很高权属复杂,尚无统一分类标准与确权机制,数据资产登记制度缺位。
2.估值与产品转换瓶颈。
文化数据资产估值方法尚不成熟,市场定价机制缺乏透明性。
3.流通机制与市场生态不完善。
交易活跃度不足,缺乏完整的生命周期生态。
4.风险突出。
估值不透明、流动性风险、数据隐私与版权合规风险突出。

03
未来路径:深圳构建文化数据产业生态的前瞻布局
“十五五”时期是文化数据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深圳应立足先行示范定位,抢占发展先机,构建闭环完善的产业生态。实现“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标,需聚焦以下四大核心维度:
1.顶层制度创新。
建议深圳率先制定文化数据资产实施办法,建立确权、登记、估值、流通等本地标准。
2.平台技术赋能。
打造“资产+技术+场景”三位一体生态,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确权与流通。
3.市场机制培育。
推动文化数据“确权—托管—交易—应用—变现”闭环,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数据质押、基金化、证券化等模式。
4.区域协同与国际站位。
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率先推动区域文化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国际化文化数据枢纽。

04
总结:以系统思维激活文化数据资产价值
政策方向已明、趋势已定、机会已来。关键在于能否把“文化数据”从静态资源变为可交易、可应用、可变现的资产。这条路径是“资产+技术+场景”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是加快构建可持续、规范、合规、充满活力的文化大数据交易生态。
在“十五五”开局阶段,深圳应勇当先行者、示范区、创新高地,用制度创新、技术支撑、场景突破“三驾马车”共同驱动,推动文化大数据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动能、文化经济的新增长极。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