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2025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该报告将在2025年11月22日举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上正式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余纪昕继“十五五”规划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进行重要升级、将其从“自立自强”进一步提升为“高水平自立自强”,业界普遍认为,这一调整对金融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
回顾此前,围绕“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在“十四五”期间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科技金融从制度设计不断深化走向实践落地。而聚焦商业银行机构行为,在国有行积极发挥大行担当的同时,今年以来中小银行亦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
记者基于企业预警通数据梳理发现,截至6月末,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排名靠前的中小银行,其2025年上半年科技金融业务规模较去年末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华夏银行、渤海银行、桂林银行、常熟银行等多家上半年贷款余额增速超20%,实现了“快步跑”的增长。
值此“十五五”即将开启的关键窗口期,21世纪经济报道对2025年以来科技金融领域新出台的行业政策,以及各家商业银行在落地实践中的最新举措进行了系统梳理。
央地协同下 科技金融行业政策再升级
复盘2025年科技金融行业政策,国家相关顶层设计持续优化的同时,政策集成与机制创新的力度也显著加大。
中央层面,今年科技金融领域举措频出: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科技金融要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4月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提高科技金融相关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
以及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的,5月14日,科技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围绕创业投资、货币信贷等七个方面提出15项具体举措,包括制定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鼓励银行设立专门机构等。
地方上,为落实上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政策举措,各地纷纷于今年下半年加快铺开行动方案。
比如,8月4日,河南省政府发布《河南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支持银行、保险机构规范建设科技金融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9月29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制定《北京市关于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力争每年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工具撬动相关贷款投放不低于1000亿元的目标
此外,10月14日,天津市科技局等十部门印发《天津市落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到支持试点银行开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将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比例提高到80%、贷款期限延长到10年等;10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四川省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到争取“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在川落地。
政策推进已切实转化为丰富的实践成果。科技部副部长邱勇在5月2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科技部已通过“创新积分制”筛选出7万余家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并向21家全国性银行进行推荐,相关企业已签约贷款合同金额超2900亿元,担保规模超过400亿元。
据金融时报,10月,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指出,科技领域融资支持持续加大。科技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5年8月末,科技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比重为28.8%,成为信贷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22%,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8月末,创新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提升至66%,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贷率达到72.3%。科技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2025年8月,科技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为有效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的融资瓶颈,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信贷服务逐步超越传统抵押依赖,“耐心资本”积极支持技术长期攻关,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拓宽股权和债券融资渠道,推动科技金融整体步入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多家中小银行科技贷款上半年增速逾20%
根据已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数据,记者梳理发现,中小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导规模,部分中小银行展现高增长弹性。
![]()
在绝对规模上,股份制银行优势显著:招商银行以6,962.05亿元的贷款余额位居榜首,中信银行以6,606.37亿元紧随其后,共同构成第一梯队;光大银行以4,170.29亿元居于4000亿级别;华夏银行(2,105.29亿元)、平安银行(1,934.36亿元)和沪农商行(1,200.28亿元)则组成千亿级阵营;而渤海银行、桂林银行、齐鲁银行等城农商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科技贷款余额则分别在150亿元至712.52亿元不等。
在增长势头方面,部分银行表现突出:渤海银行该指标上半年较2024年年底实现高达51.28%的增速,华夏银行增长也达到32.31%,常熟银行和桂林银行增速均超20%;该指标去年规模本就不算小的招商银行和齐鲁银行则在较大基数上保持了约17%的稳健增长,而光大银行、瑞丰银行增速在10%左右。显然在国有大行之外,不同类型的中小银行纷纷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共同推动着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化:股份制银行凭借综合实力占据规模主导,而许多城商银行则通过特色化、区域化经营实现高速追赶。
例如,杭州银行在2024年构建“1+7+N”专营体系,服务科技型企业超2.8万户,科技贷款余额超1150亿元,并推出“杭创E站”“潜龙计划”等纯信用贷款产品;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设立科技金融部,通过专营团队和“科创企业、股权基金、投资并购”三大生态圈,围绕“资金链、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全流程服务。
与此同时,更多地方中小银行也正积极跟进,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于2025年10月3日披露,自其在嘉兴启动科技金融试点以来,当地农商行系统形成一批特色模式,截至8月末科技企业贷款占对公贷款比重超30%,覆盖科创企业7200户、覆盖面达70%。其中,禾城农商银行增设科技专营机构并组建专项专班;海盐农商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推出“定点走访、定制方案、定向推荐”的“三定”服务模式;平湖农商银行构建起“科创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及10家特色支行”的“1+1+10”三级服务架构。
总体而言,中小银行凭借深耕区域、决策灵活等优势,通过战略聚焦、模式创新与风控重塑,正积极投身科技金融,成为服务“早、小、硬”科技企业的重要力量。
中小银行跑步入场 参与债市“科技板”
在金融工具创新服务科技领域,2025年债市“科技板”的落地是一项标志性事件。
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3月央行宣布推出“科技板”并于5月正式实施。5月7日,央行与证监会等部门联合推出13条举措完善科创债市场体系,重要突破在于将发行主体拓宽至银行等金融机构。
随即在5月7日至9日,首批科创债迅速落地,金融债发行规模占比达78%,商业银行成为发行主力。在政策与增信措施支持下,科创债发行利率普遍较低,市场认购活跃。
来到下半年,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于9月18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科技板”已为288家主体提供超6000亿元长期低成本融资。银行除发行外也深度参与承销,通过科创债定向支持科创企业,预计未来参与度将持续提升,配套的科创债ETF受市场青睐,标志着科技金融体制进入“金融造血”双向循环新阶段。
![]()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 数据截至10月末
记者据Wind统计口径梳理发现,发行端方面,截至2025年10月末,银行作为发行主体的科创债共57只,合计规模达2776亿元,并呈现科创债券单只发行规模较高的特点。
新发行的科创债基本实现发行主体类型全覆盖,不仅包括科技型企业,还涵盖股权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多元化主体,正有力引导资金持续流向并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具体来看,截至10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发行5只共300亿元,交通银行发行2只共200亿元,建设银行发行2只共300亿元,邮储银行发行2只共50亿元,北京银行、渤海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各发行1只,规模分别为80亿元、50亿元、50亿元和30亿元。
承销环节方面,截至10月底,今年以来由银行担任主承销商的新发科创债数量为724只,规模合计7644.95亿元。
具体作为主承的情况来看,Wind数据显示,兴业银行参与数量以230只居首,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以189只和182只位列第二、三位,招商银行(158只)、建设银行(135只)、工商银行(110只)、浦发银行(101只)、光大银行(95只)、北京银行(86只)和农业银行(85只)分列第四至十名。整体上,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国有银行是承销主力,部分头部城商行也表现活跃。
最新实践层面,10月21日江苏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2025年科技创新债券50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1.93%;10月22日绍兴银行完成“25绍兴银行科创债01”发行,规模6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1.95%。
此外,据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披露,自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出至10月23日,陕西省非金融企业已累计发行科创债16只、金额148.5亿元,通过“白名单”等机制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参与科创债承销与投资。
有分析指出,银行积极参与科创债承销、投资与发行,既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体现,也有利于拓展业务空间。当前银行以承销为主,得益于其风险较低且经验丰富,更易在政策推行初期落地。
可见,科创债参与主体正从国有大行、头部城商行逐步扩展至地方中小银行,呈现“跑步入场”态势,未来银行有望在长期限科创债探索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