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硬核反独!在台祭拜抗日将领,划下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郑丽文出任国民党主席后,她具体都有何大动作!郑丽文出席台北马场町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活动引发跨阵营论战,这一争议看似偶然,实则是台湾“统独”议题从国共内战、白色恐怖时期延续至今的必然结果。
不同阵营的立场分歧,早已深深扎根于复杂的历史脉络之中。要理解这场论战的核心,首先得理清“统”阵营的多元构成。
并非所有主张统一的群体都持相同立场,其中“蓝统”“红统”“统左派”的划分具有明确现实依据。蓝统群体坚守“中华民国”法统,核心立场是反对“台独”。
![]()
主张以两岸和平发展为基础推进统一进程;红统群体则明确支持“一国两制”,否定“中华民国”框架。
认同大陆的制度与发展道路,部分成员为白色恐怖受难者或其家属,但这一群体的形成更源于对国家统一的坚定认同,而非单纯依赖家族历史记忆。
统左派则强调以社会主义理念推动统一,关注两岸底层民众的共同利益,构成统阵营的重要补充。与“统”阵营相对的“独”派,同样存在“老独”与“新独”的显著差异,其立场演变充满现实利益的考量。
老独群体早年确有部分人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台湾问题,部分核心人物曾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左派思想有过交集。
![]()
他们与白色恐怖时期的中共地下党人虽同为国民党政权压制的对象,但二者政治目标截然不同,并无“共同抗争”的历史关联。
后续老独群体逐渐将白色恐怖历史记忆“去政治化”,淡化受难者的统独背景,将其塑造为“民主自由斗士”,纳入“台独”叙事框架,这种对历史的选择性利用,成为外界批判的重要靶点。
新独群体的立场则呈现出鲜明的现实功利性。他们并未深入理解左派理论,却推行一系列限制两岸交流的政策。
![]()
其出台的“反渗透法”,将部分两岸正常交流行为定罪,与白色恐怖时期“叛乱条例”中的“为匪宣传罪”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
但这一政策并非源于对蒋介石政权的认同新独群体早年曾批判蒋介石独裁统治,如今的政策转向更多是为维护执政利益、强化意识形态对立,本质是借“国安”名义钳制异见,暴露了其立场的逻辑矛盾。
![]()
回到郑丽文的争议本身,蓝、白、红多阵营的批评实则源于对历史解读与现实立场的差异。郑丽文参会的核心诉求是追思白色恐怖受难者,而非专门纪念特定人物。
她在致辞中强调“政府为人民服务,言论自由应超越党派、统独、左右立场”,本质是对民进党当局以“国安”为名压制异见的回应,是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主张,与“无政府主义”无任何关联。
![]()
而红方的部分批评,则源于对其表述中未明确“统一”核心立场的担忧,认为其在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中,未能坚定传递统派立场。
若结合国民党的发展历程,便能更客观看待郑丽文的选择。国民党长期受反共意识形态影响,近30年来两岸政策逐渐趋向保守,从“反攻大陆”到“不统不独不武”,再到近年强调“维持现状”,立场转变源于选举压力与两岸局势变化。
但国民党始终坚守“中华民国宪法”与“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并非所谓“反中”或“去中”,郑丽文公开宣称“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便印证了该党并未放弃“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郑丽文作为国民党主席首次正式出席白色恐怖秋祭,本身就是对party威权历史的反思,其表述更像是一种策略性平衡。
在国民党内部意识形态尚未完全统一、民进党持续攻击“统派”的环境下,先争取“主张统一的声音拥有合法言论空间”的底线,避免统派言论被随意定罪。
这一诉求有着现实背景,2017年民进党曾以“危害国家安全”起诉主张统一的人士,而根据1991年“动员戡乱”的终止决定。
中共已不再被视为“叛乱团体”,两岸基于和平发展的交流与谈判,本就是符合逻辑的选择,这也与国民党早年“国统纲领”的核心精神一致。
![]()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台湾社会对历史记忆的多元解读与统独立场的现实博弈,更是“统独”阵营历史矛盾与现实困境的缩影。
![]()
要打破这种困境,既需要正视历史的复杂性,拒绝选择性利用或歪曲历史;也需要跳出意识形态对立,回归“国家统一”的核心目标,在两岸和平发展的框架下,寻求符合民族整体利益的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