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为您推送的第 4670 篇文章

近日
建设公司承建的
烟台西港海域盾构EPC项目
掘进突破
1500米
中国石油首条海底盾构穿越工程
取得阶段性进展
自2025年1月开工以来
项目团队直面复杂海域地质与技术挑战
以“智”破局、以“精”管理、以“气”聚力
在渤海湾的风浪之下奋力掘进能源大动脉

“智”克天堑:三大创新破解施工难题

烟台西港海域盾构EPC项目,一端连着陆地,一端探入深海,全长1749.15米。然而,这条深蓝通途的脚下,布满了“拦路虎”。
![]()
首先是
接收井的“巨石阵”
位于LNG接收站填海陆域的接收井,地下20米范围内是坚硬的回填块石层,占竖井总深度的三分之二。常规沉井工艺易引发突沉、倾斜风险,项目部引入竖井掘进机,通过全断面匀速掘进及自带的提吊系统和液压抓斗精准清石,从根本上规避了施工风险,又将施工效率提升10%以上。
第二关是
850米的“胶泥层”
盾构机长距离穿越粉质黏土地层,易发生刀盘“结泥饼”现象,影响掘进效率。技术攻关小组提前优化刀盘结构,增强破土能力;更新刀具配置,提升耐磨性能;优化出渣口布局,加速排泥效率。三项核心改造,让盾构机“脱胎换骨”,为高效掘进提供了保障。
![]()
第三关是
小隧道的“螺蛳壳里做道场”
内径仅3.08米的狭小隧道内,要完成直径1.2米管道的焊接、检测与防腐,空间受限,精度要求高。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三大神器”:搭载液压自适应调平系统的专用运管车,让管道在曲线段也能平稳穿行;精准举移的液压门架,在方寸之间完成管道的吊装组对;地面三维建模预演焊枪轨迹与工人操作,提前扫清障碍,确保全自动焊接一次成功。

“精”益求精:体系化管理筑牢履约基石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攻城刃”,那么精益管理则是“稳盘棋”。项目部以“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盾构工程”为目标,构建起一套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
![]()

进度成本“两手硬”
项目以盾构施工为主线,编制关键路径计划,每两周动态调整资源配置;严格执行收支匹配原则,定期开展经营数据分析,紧盯12期里程碑收款节点,确保项目“跑得快”更“跑得稳”,为最终效益兑现夯实基础。

现场管理“一盘棋”
项目部推行属地管理责任制,将办公、施工、生活区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现场面貌焕然一新;监控调度室24小时“鹰眼”值守,实时监控掘进姿态与施工动态,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成立“低老坏”整治小组,每周开展联合大检查,对“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公开曝光、限期整改,狠抓团队执行力,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

HSE管理“零容忍”
项目从开工伊始,便立下“零事故、零伤亡、零污染”的军令状,通过建章立制、全员签订责任承诺书,将安全责任压实到每一个人。截至目前,项目部已组织入场培训、HSE交底、事故案例分析等25次,培训覆盖152人次;通过“日检、周检、专项检”与严格的“三检制”质量验收,为项目安全平稳运行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防火墙”。

“气”贯长虹:党建引领熔炼钢铁团队

项目成败,关键在人,核心在魂。烟台西港海域盾构EPC项目党支部有6名党员,成为引领87人团队攻坚的“火车头”。项目党支部通过设立党建活动室、定期组织专题党课和项目复盘会,将党建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为锻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项目部创新实施“跨岗能力锻造机制”,让新员工在盾构操作、管片拼装、泥水分离等多个关键岗位轮岗锻炼,团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显著提升。同时,项目部以《小断面长距离双曲线海域盾构施工及隧道管道安装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为牵引,鼓励全员创新,为管道局海域盾构业务领域积累宝贵的技术财富。
当前
烟台西港海域盾构EPC项目的盾构机
正向着深蓝的海底稳步掘进
展望未来,渤海湾畔
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正以奋斗者姿态
用智慧和汗水
在穿江过海的工程中续写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喜欢本篇文章,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 “在看”吧!
文图 | 张强 赵灵宽
编辑 | 张慧
审校 | 苑晟祥
监制 | 刘涛
改革前沿丨西北管道公司以扎实成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旱雨交替+高温“烤”验!管道人用焊花点亮旷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