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怒了!巴勒斯坦怒了!叙利亚怒了!黎巴嫩怒了!伊拉克怒了!也门胡塞武装也怒了!
中东火气上头,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宗教纷争,而是被“欺负”得太久了。
伊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也门胡塞武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怒吼,背后不是简单的情绪爆发,而是对长年压迫的集体反击。
怒火的中心,不仅对着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也直指美西方几十年来在中东的压榨与操纵。
中东不缺资源,缺的是自主发展的权利,几十年过去了,沙特、伊朗这些国家一直在努力从“卖油”的标签中跳出来,偏偏每次想搞点实业、建点产业链,总有人给你卡脖子,尤其是汽车产业,简直是个套。
沙特早年就试图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结果美欧车企不是卖你过时的组装线,就是用各种理由搪塞,想要技术门都没有。
比如沙特想买先进电驱动技术,美企干脆一句“涉及国家安全”,直接封门,最后,沙特花大价钱搞起来的“国产车”,其实只是贴了商标的代工货,利润薄得像纸,产业链掌控权也不在自己手上。
这些年来的教训很扎心:你想学人家的技术,对方却只想你继续当石油提款机,市场数据也很现实,沙特本地汽车销量里,欧美和日本品牌占了大头,真正本土制造少得可怜,这可不是中东人不努力,而是美欧看得太紧,防得太死。
不仅沙特,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也曾尝试工业多元化,但战争、制裁、技术封锁轮番上阵,最后发展权几乎被彻底剥夺。
叙利亚战前还在搞本地制造业,一场战争下来,基础设施被炸成废墟,西方制裁还层层加码,连个零件都买不到,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像爬刀山。
这股怒气,不是情绪化的发泄,而是看透了西方那一套“你永远做不了主”的游戏规则。
中东国家怒归怒,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动手了,而这一次,他们选择的是中国。
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就和中国车企联手,投资了路西德汽车公司,在吉达北边的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建了一个电动车工厂。
这个工厂不只是装装零部件,而是自己设计、自己研发、95%的产能出口海外,活脱脱一个中东制造的样板间。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个别案例,中国车企在伊朗、阿联酋、埃及都在建厂,连也门胡塞武装都主动找中国企业谈重建亚丁港的汽车码头,人家知道,别国来的是炸弹,中国来的才是技术和订单。
伊朗更是直接将本国的锂矿、镍矿等战略资源开放合作,作为中国新能源供应链的一部分,这种资源换技术、产业换未来的思路,过去是被西方垄断霸占的,如今终于有了合作的可能。
中国车在本地市场的表现也越来越硬气,这不是单靠价格便宜,而是品质、售后、服务都能打,最关键的是:不附加政治条件,也不搞技术垄断。
这让中东国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合作可以不被压着打。
真正让人警醒的,是中东国家不再满足于“被安排”,而是开始自己“搭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沙特和伊朗的和解。
这两家宿敌,过去几十年针锋相对,突然在中国斡旋下握手言和,可不是因为突然变好,而是意识到继续内斗只会让外人捡便宜。
和平之后,两国迅速启动了产业合作对接,中东大陆正在悄悄搭建一张新的产业地图,不再看西方脸色过日子。
西方这一套靠制裁、靠军事、靠技术封锁的逻辑,正在失效,中东国家不再迷信“西方先进”,而是开始追求“自主发展”。
中国的模式,不是撒钱买好感,而是带着产业链和就业机会,让中东国家自己站起来,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尊重和互利上的,不搞政治附加条件,不设技术后门,才是真正让中东国家动了心。
而西方还在拿“安全威胁”说事儿,把中国汽车说成“窃听器”,把中东发展说成“战略风险”。
问题是,谁在中东搞动荡,谁在中东推翻政府,谁在中东留下一个个烂摊子,中东人民心里门儿清。
这场怒火的背后,是中东国家对未来主权的执着争夺,他们不再满足于当石油出口商,而是要当整车出口商;不再被迫接受旧技术,而是要自己研发核心零部件。
中东的怒,也许不是摔桌子的那种怒,而是推翻旧规则的那种冷怒,这一次,他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抱团认清了谁是“真帮扶”,谁是“真收割”。
中东这片曾被武力、制裁、霸权撕裂的土地,如今正在以另一种方式重整旗鼓,他们的怒,不再是悲情的控诉,已经完成了战略的转身。
未来的中东,或许不再是“火药桶”,而是新能源、电动化、产业链的新高地,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这场“不再忍”的觉醒。
信息来源:中东地区多国关系回暖.——央视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