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去世。
![]()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他拿下诺贝尔奖的辉煌故事,可就在他去世不到一个月,争议却比怀念声更快地占据了舆论高地,特别是关于他过往的三件事,再次被摆到台面上,连带着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他的一生。
有人说他不爱国,有人觉得他晚年“丢人”,还有人对他和李政道的矛盾耿耿于怀,但也有不少人,开始翻出他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发现很多事情其实并不像大家印象中的那样。
关于他的第一件争议,几乎每次提起他名字都会被拿来讨论,那就是他曾经加入过美国国籍,很多人对这点耿耿于怀,觉得他背叛了国家,尤其是早年间中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大家对“留美不归”这类事情本身就敏感。
![]()
其实,他是在1950年代初期选择留在美国的,这个时间点其实很重要,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内的科研基础几乎为零,连基础设备都缺得厉害。
杨振宁那时候刚刚拿下博士学位,正处于理论物理的上升期,回国的确面临巨大的现实困难,根据中国科技大学档案馆的资料显示,1950年代初,国内连一个完整的理论物理研究所都没有,即便他回来了,也没法开展系统性的研究。
况且他选择留在美国,但并没有“脱离中国”,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松动,他是第一批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之一,那时候国际形势还很紧张,很多在美华人学者根本不敢随便回国,他却主动申请访问。
![]()
这件事在当时的中科院年鉴里有明确记录,他去参观了中国的原子能研究所,还专门到西北核试验基地了解情况,回到美国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做了多场公开演讲,介绍中国的科学发展情况,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华裔科学家回国访问甚至定居。
更重要的是,从1980年代开始,他在清华大学推动成立高等研究院,捐钱捐人捐资源,清华的“清华-杨振宁基金”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
根据清华大学公开数据,这个基金支持了大量青年学者出国深造,也引进了不少海外归国人才,姚期智、王小云这些后来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都是他亲自联系过来的人,这些事情,不是宣传口号,而是具体做出来的事。
![]()
第二个被反复提起的争议,是他晚年的婚姻,2004年,他82岁的时候和当时28岁的翁帆结婚,引发了极大的关注,那时候媒体几乎是铺天盖地地报道,有褒有贬,但更多的是质疑,一些人认为他们相差太多岁数,不太“体面”,这件事一直是舆论的焦点。
但这段婚姻持续了整整19年,直到他去世,期间两人多次在公共场合露面,也一起参与了很多学术与公益活动,根据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纪实影片资料显示,翁帆一直陪伴杨振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协助他整理文稿,还把他的手稿和演讲资料整理成册。
晚年杨振宁视力减退,她全程陪同辅助,两人还一起把个人积蓄全部捐出,用于支持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
![]()
其实如果拉长时间线看,这段婚姻并没有干扰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反而像是他在身体力行做一件事,活得真实,活得自己。
这个决定虽然当年很轰动,但并没有对他后来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推广造成影响,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回忆说,杨振宁晚年依旧每年定期给学生讲课,哪怕只是短时间的课堂分享,也坚持亲自来,不是视频,也不是代讲。
第三个争议,是他和李政道之间的学术署名问题,1957年,他们因为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意义非常大,但后来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淡,外界也传出不少关于“署名顺序”的传闻。
![]()
根据美国物理学会的档案,两人当年合作确实存在署名顺序的争议,起初的论文是杨振宁挂首位,李政道第二,但之后李政道在一些场合表达过不满,认为实际贡献应该对调。
这种矛盾在学术界其实挺常见,不少合作者因为署名问题产生隔阂,问题在于,两人原本是非常亲密的战友,年轻时还一起挤在普林斯顿的小办公室里做研究,后来却形同陌路。
从1980年代起,两人几乎不再同台,即便在一些国际物理研讨会上被安排同场发言,也会刻意错开出场顺序。这不是小道消息,而是有多家国际物理期刊的会议报道作为佐证。
![]()
杨振宁晚年在一次清华大学的闭门讲座中,曾经提到这段往事,他说过自己“有遗憾”,但也没详细解释到底怎么回事,李政道在不同场合也没有公开回应这段关系。
但这场争议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各自在物理界的地位,杨振宁之后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现代粒子物理的基础之一,根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布的标准模型结构图,这一理论是基础部分,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夸克模型和希格斯机制探索。
这个理论发表的时候,很多人根本看不懂,甚至有人质疑这是不是“伪科学”,但几十年后,它成为支撑整个量子场论的关键,咱现在看到的粒子对撞实验结果,背后都有这个理论的影子。
![]()
杨振宁晚年依旧关注这些研究,2020年以后,他还参与了多个关于中国粒子加速器项目的建议书制定工作,2023年,他住院期间还在整理相关材料,据新华社报道,他最后一份手稿就是关于中国未来高能物理计划的建议,被清华大学存档保存。
这三件争议,表面看起来都挺“炸裂”的,但真相比流言更复杂,他的一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选择、转折、摩擦和坚持的过程,很多人只看到了争议本身,却没去了解背后的具体情况。
像杨振宁这样跨越一个世纪的科学家,在中美两个学术体系里都站在顶点,本身就意味着他身上会有很多标签,可标签往往是最容易误导人的东西。把时间线拉长,很多问题自然就能看得更清楚。
![]()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去世,享年103岁,他的一生确实留下了不少争议,但更多是值得追溯的事实,争议不是问题,只是我们理解一个人时必须跨过去的一道门槛。
不管是科学里的理论突破,还是现实生活里的选择,他都真实地走过来了。
![]()
很多所谓的“争议”,其实不过只是一些误会,历史会铭记他的名字,也会铭记他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