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无人机的灯光拼图从惊艳变为寻常,行业创新的焦点正从“如何更炫”转向“如何更安全、更震撼”。
观众对演出效果的期待已超越单纯的灯光变幻,渴望全时域、多载荷的沉浸式体验;而每一次复杂演出的背后,都必须以万无一失的安全体系为基石——无论是上千架无人机的精准同步,还是“无人机+烟花”的跨界融合。
上月,我们以白昼烟花打破了表演的时空限制;此刻,我们更进一步,将带着对效果与安全的双重突破,探索天空叙事的下一章。
新品发布会上,高巨创新即将发布全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将无人机编队行业真正推向全时域、多场域的未来。敬请期待。
PART.1
炫目容易,安全才是硬门槛
在行业早期,数量一度被视为实力的代名词:1000架、2000架、5000架,数字越大越显眼。但随着技术成熟,人们逐渐意识到,数量并不是最难的部分。
规模可以靠堆设备实现,而安全需要系统性的技术与管理保障。一块电池抖动、一段通信延迟、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都可能在数百架无人机之间被放大成连锁反应。更何况,表演往往发生在人群密集区域,风险容不得丝毫侥幸。
行业的核心分水岭,正在从“拼规模”转向“拼安全”。
![]()
PART.2
安全风险的多维考验
单机飞行的安全,更多依赖飞控和硬件。但集群飞行是一个“系统协同”的问题,风险来源远比想象复杂。
![]()
01
设备层
电池衰减、动力故障、传感器异常,都可能引发失控。在单机飞行中,常见的兜底手段是降落伞:一旦无人机故障,降落伞能让其缓慢下落,从而降低坠地风险。
但在编队飞行中,这一手段并不合理。降落伞展开后,不仅会在紧密队形中干扰周边机体,还会因风力产生不可控的水平漂移,甚至漂向观众区或重要资产区域。更严谨地说,降落伞会迫使安全隔离距离大幅增加,观众必须远离表演区,既削弱体验,也难以满足编队演出常见的低空、人群附近场景。
![]()
![]()
因此,编队飞行的安全逻辑不能依赖“单机兜底”,而必须依靠“机间协同”(防碰撞、全局监控与算法冗余等)来保障整体稳定。
02
环境层
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编队飞行绕不开的挑战。大风、突发气流、降雨,都会放大风险,尤其是低空条件下,风速和气流的瞬时变化往往超出飞控系统的预测能力。
在城市环境中,情况更为复杂。高楼林立带来的信号反射和多径效应,会干扰无人机的定位精度;大型建筑或电力设施释放的电磁噪声,也可能影响姿态控制。滨海城市还常伴随高湿度和海风,进一步增加飞行的不确定性。
观众眼中的一片纯净夜空,对无人机来说却可能是“看不见的迷宫”。这要求编队系统必须具备更强的环境感知和动态调整能力,才能在复杂场域中保持稳定与安全。
![]()
03
定位与系统层
在外界的印象里,无人机集群最怕通信中断。事实上并非如此。通信链路往往有多重冗余布置,遇到干扰也能在不同频段、不同链路间切换,整体风险可控。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定位干扰。编队飞行依赖卫星定位(GNSS/RTK)来维持厘米级精度,一旦信号受干扰或欺骗,队形就会迅速失稳。对于紧密编队来说,哪怕几十厘米的误差,也足以引发连锁碰撞。相比之下,通信延迟通常还能通过算法缓冲,而定位一旦失效,后果往往是“整体失控”。因此,抗干扰定位已成为行业攻坚的重点方向。
![]()
04
管理与监管层
安全不仅在空中,也在地面。飞行前测试是否严谨?观众隔离区是否合理?应急预案是否充分?这些都会影响底线。
更宏观来看,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不同团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团队已经建立了标准化演出流程:小规模验证→分区测试→全队演出;有的团队则依赖经验操作,风险难以量化。
这意味着,安全问题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行业治理的必答题。
(本文系《无人机集群飞行的核心挑战:安全》上篇,下篇我们将继续探讨:技术之进,能否托起安全之界?当表演迈向产业,安全又将如何成为一道必答题?)
倒计时3天
高巨创新新品发布会,我们将带来面向全时域、多场域的下一代无人机表演系统,共同见证“天空剧场”的正式启幕!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