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日报》2025年11月12日6版
![]()
天文馆一楼大厅的穹顶。(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天文馆内部展厅。
![]()
天文知识结合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加以展示。
近日,位于吉林市丰满区炮台山公园内的吉林天文馆项目建设进入设备调试收尾阶段。这座东北地区唯一融合华夏古天文文明、现代天文文明与航空航天科技的综合型科普场馆,即将正式向公众开放。
战略布局 以“星”为媒点亮城市文明
吉林市委、市政府将天文馆建设作为破解“科普资源不均衡、青少年科学启蒙载体不足”的关键举措。今年,项目筹建之初,市政府便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规划、文旅、教育、科技等多部门力量,锚定打造“青少年科学梦想孵化地”和“全民天文素养提升平台”两大核心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严格遵循“利旧更新”原则,利用闲置资产进行改造,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降低了建设成本。
吉林市选择在炮台山建设天文馆,是因为那里能有效避开城市光污染,其山顶更是仰望星空的绝佳地点。
沉浸体验 四层展馆开启宇宙探索之旅
走进总面积3484平方米的天文馆,震撼的视觉体验扑面而来。一楼主厅穹顶彩绘着目前全国最大的中国古星图,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与松花江纹理、吉林山水元素完美融合,还有现代的人类“飞天”场景以及科幻小说《三体》构建出的奇幻景象,带给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
二楼以二十四节气为起点,追溯古代历法与农耕文明的共生关系,集中展示吉林省在我国天文事业发展中的贡献,还有正在桦甸市建设中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20米射电雷达系统的模型。三楼的世界天文文明厅以时空尺度重构宇宙认知,复原的天宫空间站核心舱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太空之旅。四楼打造“学观玩创”一体化空间,VR体验舱、球幕天象厅、科普望远镜展示等分区满足多元需求。
楼顶设有迷你天文台,建成后,该天文台将并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人造卫星观测站“大天区迷你观天阵列”,实现远程卫星数据接入。在不涉及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未来可开展青少年天文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在天文领域“启蒙开智”的能力。
多维价值 科普文旅融合激活城市新动能
“项目建设全程践行‘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模式,将吸引天文主题游、研学服务等市场主体参与。天文馆建成后,还会与吉林市陨石博物馆联合开展科普相关活动。”吉发集团城投公司副总经理罗洋介绍,天文馆不仅是青少年科学梦想的“孵化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器”,更是吉林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又一“新地标”。
场馆还创新性地与炮台山公园生态资源联动,在炮台山公园里建设了国际标准的大众型四季滑雪场、吉林省最大的人造宽幕瀑布等景观,形成“生态公园+科普场馆”的资源联动格局。
据介绍,天文馆的开放运营,将让吉林市以“星”为媒,让科学之光点亮城市文明,让文旅融合激活经济活力,为建设更有温度、更有内涵、更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注入“科技+文化”双动力。
小编手记:
站在炮台山顶,微风拂过即将揭幕的吉林天文馆。这座融合古今天文的科普殿堂,远不止是一座建筑——它是城市对星空的深情仰望,更是对未来的温暖期许。
采访中,打动小编的不是尖端的设备,而是设计细节中流淌的人文关怀和设计建设者围绕吉林市文旅所作的努力。穹顶星图里蜿蜒的松花江、二十四节气厅中绽放的农耕智慧,都在诉说一片土地与宇宙的对话。当孩子们在VR舱里触碰星空,当山顶望远镜即将连接国家观测网络,科学的“种子”便悄然落入心田。
更难得的是,这座天文馆展现的城市发展智慧:用“利旧更新”盘活闲置资源,以“生态+科普”重塑公园功能。这座馆将会成为江城天文爱好者的全新打卡点。它告诉我们:当一座城市愿为市民点亮星空,科学便拥有了动人的温度。
来源:吉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