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成本高企、假货窜货频发的白酒市场,无数品牌陷入“营销费打水漂、用户握在平台手”的困局:投入大量费用在电商或线下渠道,却难触达真实消费者;产品被仿冒冲击品牌信任,跨区域窜货打乱价格体系;消费者买完酒就“断联”,无法建立长期粘性。而稻花香通过一套量身定制的“一物一码”策略,不仅破解了这些痛点,更悄悄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用户护城河,为白酒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鲜活范本。
![]()
一、一瓶白酒的双重使命:稻花香一物一码的“明线”与“暗线”
提到“扫码活动”,很多白酒品牌还停留在“用户扫码→领红包→退出”的单一路径,花了钱却只换来了一次短暂的购买决策。但稻花香的一物一码,从一开始就设计了“双重使命”——用“明线”做促销引流,用“暗线”做用户沉淀,让每一次扫码都成为品牌与消费者的深度连接点。
1.“明线”:让促销直抵消费需求
稻花香的一物一码活动,精准覆盖了核心消费场景与产品矩阵:活动长期覆盖稻花香经典系列、珍品系列、淡雅系列等主力产品,所有参与活动的产品均印有专属“扫码赢福利”促销标识,消费者购买后,在产品保质期内扫描瓶盖内侧或盒身二维码,即可参与活动。
奖项设置直击消费者痛点:既有实打实的现金福利,比如0.5元-200元不等的随机红包,中奖率高达98%,让大多数消费者能即时获得反馈;也有贴合白酒消费场景的权益,比如10元-50元的线上商城专属优惠券(可用于购买整箱产品)、年度“寻味稻花香”酒厂参观名额(含酿造工艺体验、定制酒品鉴),甚至针对宴席场景的“满10箱赠1箱”专属福利,精准匹配自饮、宴请、送礼等不同需求。
为了提升参与便捷性,活动还支持“地理位置授权”功能——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扫码后,会自动匹配当地经销商的线下活动信息(比如区域性品鉴会、商超满减联动),让线上扫码与线下体验形成闭环,避免了传统促销“一刀切”的低效问题。
2. “暗线”:让扫码成为私域入口
与传统品牌“红包直接到账零钱”的设计不同,稻花香的红包到账页面,藏着精心设计的“私域触点”:页面不仅清晰标注“稻花香官方福利”,同步展示品牌视频号入口(推送酒厂实景、酿酒师访谈等内容)、公众号关注提示(提供白酒品鉴知识、活动预告),以及“稻花香欢聚汇”小程序入口。
消费者确认“拿到福利”的同时,很自然地会被页面内容吸引——比如想了解“酒厂参观名额怎么用”,就会点击小程序;想获取更多宴席优惠,就会关注公众号。这种“不打扰”的引导设计,让单向的“扫码领奖”行为,转化为双向的“品牌连接”:据内部数据统计,稻花香通过一物一码引导的公众号新增关注率达35%,小程序日均访问量较活动前提升200%,真正把“公域流量”变成了“自有用户”。
![]()
二、悄悄建品牌自己的“流量池”:稻花香的用户资产沉淀逻辑
对白酒品牌而言,“没有自己的用户池”是致命短板——依赖第三方平台,既拿不到完整的用户数据,也无法直接对话消费者。而稻花香的一物一码,恰恰通过三大核心动作,悄悄搭建起了品牌专属的“流量池”,让用户数据与关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扫码即沉淀:构建真实用户画像
稻花香的一物一码系统,在用户扫码过程中会自然采集多维数据:包括扫码时间(可分析消费高峰时段,比如节假日前后、晚餐时段)、地理位置(可定位核心消费区域,比如湖北、河南、广东等重点市场)、产品品类(可识别用户偏好,比如年轻消费者更爱淡雅系列,中年群体偏好珍品系列)、扫码频次(可区分新用户与复购用户)。
这些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后,会形成清晰的用户画像——比如“湖北武汉,30-40岁,偏好经典系列,每月扫码2次,常参与宴席福利活动”,为后续精准运营奠定基础。相比依赖电商平台的“有限数据回传”,稻花香通过一物一码,真正掌握了一手、可追溯的消费行为记录,再也不用“盲人摸象”做营销。
![]()
小程序:打造用户“沉浸式互动阵地”
“稻花香欢聚汇”小程序不只是扫码领奖的入口,更是品牌与用户深度互动的核心阵地。小程序内整合了四大核心功能:
品牌文化展示:开设“稻花香酿造馆”板块,用户可云参观百年酒厂、了解“老五甑酿造工艺”,甚至观看酿酒师直播调酒,让白酒不再是“货架上的商品”,而是有文化温度的产品;
互动游戏:推出“酿酒知识答题赢积分”“宴席搭配小测试”等轻量级游戏,用户参与即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定制酒具、品牌周边,甚至抵扣线下品鉴会门票,显著提升用户停留时长;
积分商城:打通“扫码积分-积分兑换-复购”链路,用户每扫一次码可累积积分,积分除了兑换礼品,还能直接抵扣线上商城购酒金额,形成“扫码-积分-复购”的闭环;
专属服务:针对宴席用户,小程序提供“一键预约宴席用酒”“定制瓶身标签”等服务,用户提交需求后,当地经销商会主动对接,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通过这些功能设计,稻花香的小程序不再是“一次性领奖工具”,而是用户愿意反复访问的“白酒服务平台”,日均用户停留时长超过8分钟,复购用户占比提升至28%。
![]()
品牌红包:强化用户感知,避免“福利无归属”
很多品牌的红包发放后,用户拿到钱就忘了“是谁给的”,相当于营销费用只换来了一次短期转化。而稻花香采用“品牌专属红包”设计:红包到账通知明确标注“稻花香官方福利”,页面背景融入品牌LOGO与经典产品图,甚至在红包到账后,会推送一条简短的“感谢语+产品小贴士”(比如“稻花香经典系列建议冷藏后饮用,口感更佳”)。
这种设计不仅强化了品牌记忆,还让“福利”与“品牌”深度绑定——用户下次再想买白酒时,会自然联想到“之前领过稻花香的红包,还了解过他们的酿造工艺”,从而提升品牌偏好度。数据显示,通过品牌红包引导的复购率,比传统“无品牌标识红包”提升了15%。
三、从“卖酒”到“经营用户”:稻花香的关系思维转变
传统白酒营销的局限,在于把“消费者买酒”视为营销的终点——产品卖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而稻花香的一物一码,恰恰把“购买完成”变成了“品牌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起点”:消费者扫码领福利的瞬间,不仅获得了物质回报,更开启了与品牌的长期互动;而稻花香获得的,也不只是一次销售数据,更是一个潜在忠诚用户的联系方式与需求洞察。
比如,针对“扫码频次高、偏好珍品系列”的用户,稻花香会通过公众号推送“珍品系列新品上市预告”,并附赠专属试饮优惠券;针对“扫码地址多为家庭住址、偏好小瓶装”的用户,会推送“家庭自饮组合装优惠”;针对“曾兑换宴席福利”的用户,会在节假日前后推送“宴席用酒套餐升级活动”。这种“千人千面”的运营,让消费者感觉到“稻花香懂我”,从而从“一次性购买者”变成“长期追随者”。
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思维”让稻花香摆脱了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以前,想触达消费者只能靠电商平台推送、线下商超海报;现在,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稻花香可以直接向用户推送活动信息、产品动态,营销费用转化率提升了30%,获客成本降低了22%。
![]()
四、一物一码:稻花香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任何白酒品牌而言,依靠传统渠道(商超、电商、经销商)实现的增长,终将面临天花板——渠道成本越来越高,用户却越来越难触达。而稻花香的一物一码策略,正在构建一条“不依赖第三方平台”的第二增长曲线:以自有私域流量池为核心,通过数据驱动精准运营,实现“用户复购+口碑传播”的持续增长。
这条增长曲线的核心,在于“用户资产的积累”:稻花香的私域流量池里,每一个用户都是“可连接、可洞察、可运营”的——通过持续互动,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不仅会反复复购,还会主动向身边人推荐(比如在小程序分享“宴席用酒体验”,带动亲友购买);而随着用户数据的不断积累,稻花香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也越来越精准,比如发现“年轻用户偏好低度白酒”后,快速推出淡雅系列低度款,上市3个月就占据了该品类20%的市场份额。
支撑这条增长曲线的,还有背后的技术力量——稻花香的一物一码方案由深圳市中选科技有限公司(HiMarking)提供,其核心技术包括:
区块链防伪溯源:每一瓶稻花香的二维码都关联区块链数据,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原料来源-生产车间-物流流向”全链路信息,数据不可篡改,从根源上遏制假货;
四级赋码管控:通过“瓶-盒-箱-垛”四级关联赋码,实时追踪产品流通路径,一旦出现跨区域窜货,系统即时预警,保障市场价格体系稳定;
SAAS化快速部署:无需品牌投入大量技术开发成本,HiMarking的SAAS版系统可快速上线,配合专属运营团队,确保活动落地效果。
截至目前,稻花香通过一物一码已积累私域用户超200万,私域用户复购率是公域用户的2.3倍,新品上市通过私域预热即可实现“首月销量破10万瓶”。这种“以用户为核心”的增长模式,正是稻花香突破传统增长天花板的关键。
![]()
结语:白酒行业的“码”上未来
在数字化浪潮下,白酒行业的竞争早已从“产品比拼”“渠道争夺”,升级为“用户资产与数据能力的较量”。稻花香的实践证明,一物一码不仅能解决当下的假货、窜货、营销低效等痛点,更能帮助品牌构建“自有流量池”,实现从“一次性交易”到“长期用户关系”的转变,成为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更多白酒品牌而言,稻花香的路径可复制却不简单——关键在于找到像HiMarking这样具备“技术能力+行业经验”的合作伙伴,从“促销引流”到“用户沉淀”,从“数据采集”到“精准运营”,形成完整的数字化闭环。
未来,当越来越多白酒品牌还在为“流量贵、用户散”发愁时,像稻花香这样早已通过一物一码搭建好用户护城河的品牌,必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毕竟,真正的品牌资产,从来不是“卖了多少瓶酒”,而是“有多少用户愿意一直与你同行”——而稻花香的这份资产,正从“码”上不断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