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帝王认为,能够在上吉之地建陵就可以“开福祉隆基,绵万年之景运”。所谓“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陵寝这一特殊建筑在皇帝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以及王公职官安排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体现。
清东陵,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帝王陵墓群,葬有入关第一帝顺治,二帝康熙,四帝乾隆,七帝咸丰,八帝同治,以及孝庄文皇后,慈安、慈禧太后和容妃等对清代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涉及到清朝从入关一统中原到康乾盛世到内忧外患濒临灭亡的各阶段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诸多方面为清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
清东陵建筑是清朝各个时期经济状况的反映。清代帝后把陵寝看作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社稷的建筑,因而每座皇陵均规模宏大,建筑材料精良,建筑艺术高超,耗资惊人,它的修建情况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
孝陵因为是入关第一帝顺治的陵寝,在清代十个皇帝的陵寝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但其修建过程是曲折的。王先谦的《康熙东华录》中记述了继位不久的康熙皇帝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辛酉给户部下的一道谕旨,“前因世祖章皇帝山陵大工及滇闽用兵钱粮不足,不得已于直隶各省田赋,照明末时练饷例,每亩暂加一分以济军需,今思各省田旱盗贼、民生未获苏息。正赋之外复有加征,小民困苦,朕心殊为不忍。若不急停以舒民困,必致失所……”从这道谕旨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是相当困难的,就连修建山陵的资金也很难筹措。
![]()
![]()
而乾隆皇帝裕陵的修建则洋溢着王朝经济隆盛的气氛。整个裕陵占地面积191219.45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直至乾隆十七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遍选了天下的精工与美料,共耗银203万两。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用料及建筑质量上处处显示着乾隆朝经济鼎盛,政治稳定的社会状况。
![]()
![]()
咸丰皇帝处于封建王朝末世,正所谓国运艰难之时。1851年即咸丰元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1856年即咸丰六年,英国、法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遭到了重大损失。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修建的咸丰定陵,从咸丰元年开始筹建,直到同治五年十二月才全部完工,虽然勉强按照祖宗成宪进行修建,但还是裁撤了圣德神功碑楼和二柱门,而且由于当时财政困难,修建定陵用了大量的道光皇帝宝华峪陵墓拆迁留下的旧料,其中石料大小65件,砖605464块。
![]()
![]()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都是登基后即建陵,可同治帝在位13年,把持朝政的两宫太后一直没有为其选择陵址,直到他死后的光绪元年二月才降旨选址修陵,并在施工前下一道谕旨:“除神路及石像生无庸修建外,其余均照定陵规制”,在东陵的五座帝陵中规制最低,定陵、惠陵的修建,表现出了清末穷途末路的悲哀与窘迫。(未完,待续)
摘自《清东陵文粹》
配图:徐贺齐 翟小勇 高庆平
李文惠 张民先
排版:李 晔
校对:杨晓健 张孝颖
总编:杨晓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