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现代化”概念的运用与阐释
宋学勤 李昊天
摘 要:伟大的时代呼唤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指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邓小平对“现代化”概念的运用与阐释,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前期,邓小平从求索“工业救国”中确信“现代”是推翻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时代,着重阐释“现代化”的综合意涵,参与塑造“四个现代化”的同时形成求真务实的新思想、新观点。1975年全面整顿到党的十二大期间,邓小平从思索“四个现代化”中实事求是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其具体目标定位为“小康”,明确其根本性质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在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统称为“改革开放”,由此形成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凝聚起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亦升华为命名历史新时期的概念标识。
关键词:邓小平;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
![]()
![]()
青年邓小平(资料图, 图源:中国日报网)
![]()
![]()
1958年的邓小平(右)
![]()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5年第6期
作者:宋学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李昊天(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